北京孩子,有太多事儿,可以吹嘘一辈子了

2019-12-04   老北京故事


来源:老北京城

我们是胡同长大的一代,

生活的节奏并不是很快,

即便没有钞票塞满口袋,

生活在这里依然很愉快。



我们是最后一代爬过城墙的北京人

每当听来北京旅游的朋友说:

“你们北京不也是古都嘛,怎么没城墙”

心里总是酸酸的,

曾经...有过呀...可惜...




见过城墙的那代北京人,

每次提起老北京时,眼中都会充满神采,

那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也是玩耍过的地方。




瓷,小时候爬城墙的事,

至今都还历历在目吧?

记得西直门城墙有个缺口,

沿着那条有些陡的斜坡,

呼哧带喘地爬上城墙,

站在那城墙上仰视城楼,

记得那时和发小约好,明天还来这儿玩。



可谁知在未来的某一天,

这个熟悉的地方,不见了,

只剩下那个流着汗爬城墙的下午还在脑海里回放...




我们是最后一代用月票的北京人


要说自建国以来,
北京公交实行的一直都是月票制。

但您可计算过嘛,

距离我们上一次使用月票,

已经过去整整13年了。




2007年1月1日,

北京取消了公交成人月票卡、

学生月票卡和公交地铁联合月票卡,

改为刷卡乘车普通卡4折学生卡2折,地铁2元。

公交月票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过去我们习以平常的月票,

如今谁家要是有一张,那绝对得好好珍藏。




北京公交更是早已摘下“最便宜公交”的头衔。

地铁起步价3元,公交起步价2元,

一个月的工资,真快拿半个月的钱来坐地铁了...

穷啊~




我们是最后一代生炉子的北京人


炉钩子、火筷子、通条、

煤铲儿、火盖、大圈儿、二圈儿,

这几个家伙事,

现在的小年轻,别说见过了,听都没都听过。



过去的北京人以住平房为主,

每到冬天,“笼火”便成了头等大事,

以至于从九月开始,各家各户就开始预备蜂窝煤了。



您可别小瞧了这活儿,

没个几年实践经验的人还真来不了,

生炉子,安烟囱,

这可关乎一家子的性命,没有凑活这么一说。



生炉子,这是门技术活。

先打开最下面的炉门,用火柴点着废纸,

再用燃烧的纸引燃劈柴,

引着放在炉膛最下面的碳,

这时候火噼噼啪啪地就生了起来。

看烟囱冒烟了,

大概齐,有个十来分钟,等不冒烟了,

这时打开锨开火盖一看,正是一片火红!

您别看我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难度指数五颗星!




如今,在四九城里,

再也瞅不见从家家户户窗前

伸出一节烟囱的景儿了,

就更别提挂在烟囱上的那半了可乐瓶子了。



我们是最后一代在天安门广场放风筝的北京人


在过去,

去天安门可不用过安检,

地铁1号线也不会路过不停车,

从家溜达着就去了。

住的远的,蹬着自行车没一会也到了。




夏天的时候,

经常会有人家带着凉席来这儿乘凉,

往地上那么一铺,就打起来扑克来了。

放风筝的、乘凉的......

席地而坐,看起了书。




小编话多,

自然是侃大山那组的,

那时候聊天的话题总是离不开50年国庆阅兵,

那年,您也在这儿翻过花么?





也是因为这段经历,

那一年变得格外难忘。

暑假,顶着大太阳

站在操场上一遍又一遍练习翻花。

记得最后一次彩排,

领导讲话的时间是用礼花代替的,

那漫天的绚丽景象,

是我年少时见过最美的画面。



我们是最后一代坐过儿童挎斗车的北京人


那一年,

这是北京一道独特的风景,

现在别说它了,

骑自行车的人都变少了。


其实坐在里面,并不舒服,

但却相当拉风,

尤其一回头瞅见胡同里那小谁,

还坐在横梁上,

瞬间,觉得自己更洋气了!



我们是最后一代大波轰的北京人

瓷,

当年,您也被“大波轰”了吗?




说起大波轰,

北京孩子都知道怎么一回事,

说的一波人被“发配”到一个地方。

小编从幼儿园“毕业”上小学是按片分配,

也就是就近上学。

后来到了小升初就改“电脑排位”和“大波轰”了。



如今,

那年的“大波轰”学校,

有的合并了,有的就那么给拆了,

只剩下回忆陪伴着我们!



这些属于北京孩子的特别经历,

每一件都是那么的令人怀念。




他们见证了从有到无,

不管是哪一件,

都值得拿出来“吹嘘”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