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害怕就变“胆小鬼”?父母的做法是孩子变得勇敢的关键

最近被网上一个小朋友萌到了,他的手指塞进铁圈里拔不出来。

妈妈叫来了消防员给他锯开,结果消防员一边锯,孩子一边在碎碎念:

“叔叔你是专业的吗,我真的很怕”


“如果我是个聪明人就好了,结果我是个笨蛋”


“我今年五岁了,还有两百多天就,六岁了”

“我的牙齿超厉害的,糖一会就被我牙咬开了”

“要是能‘治命’就好了”

……

妈妈听了想捂嘴:

视频上传到网络后,大家都纷纷称赞这个小男孩勇敢又可爱。

明明害怕到不行,还能做到不哭不闹不挣扎,让消防员顺利完成工作。

有时候孩子看上去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敢往嘴里放,都敢拿手去摸,一害怕起来却怂得不行。

孩子在不同年龄里,他们会害怕不同的事情:

2-3岁的孩子:害怕会发出巨响的“不明物体”和看起来不太正常的事物,比如移动了的家具,破裂了的盘子,愤怒、难过的大人,都会让他们感到害怕。

3-5岁的孩子:因为他们很难区分现实和想象的区别,所以常常沉迷于幻想的危险当中,黑暗中的鬼,床底的怪物,随时会跳出来的僵尸。除此之外,他们还怕黑、怕戴面具的人。

6岁以后:害怕现实会发生的事情:燃烧的火、受伤、狂风暴雨……即便事情发生的概率很低,他们仍然会感到害怕。但是随着长大,会减少对这些的恐惧。除此之外,孩子还会担心父母的婚姻状况或健康问题。

数据显示,90%以上的孩子在2-14岁的时候都至少会害怕一种东西,动物、黑暗、想象中的怪物或者是鬼魂,但是大部分的恐惧都会随着长大而消失。

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父母的工作就是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爱

帮助他们将害怕说出来:

孩子的害怕大多来源于未知。

什么都没做为什么狗突然冲他叫,床底的怪物会不会跑出来,这个奇怪的玩具会对他们做什么……

当他们被这些事情吓到时,父母帮助他们将害怕的事情具体描述出来:

“你是不是被为什么突然叫得那么大声的狗狗吓到啦?你是不是害怕床底的怪物跑出来吃了你?你是不是担心那个玩具会向你冲来?”


当他们知道了自己害怕的点之后,再和他们分享小时候你害怕的事情,看一些相关的童话书故事书。

引导孩子把害怕的场景画下来,特别是他们想象中会发生的事情。

只有当害怕的对象越具体,孩子才越不容易感到害怕。

让孩子有安全感:

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最好的支持来源于他们身边最亲近的人——父母。

认真倾听他们的恐惧,承认他们的事物值得害怕,不要否定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个无法勇敢面对的“胆小鬼”:

“你比爸爸妈妈要勇敢多了,当年我可是被吓到动都动不了,要你外婆把我抱回来。你还能跟妈妈一起走回来,真的很棒!”

给他们一个拥抱,让他们在你的怀里深呼吸,减轻他们生理上对恐惧的反应,慢慢调整心情。

即便被吓哭了也不要紧,让他们哭一哭会让他们将自己害怕的情绪释放出来。

著名的恒河猴实验结果表明:正是来自母亲的怀抱、抚慰和及时回应,让孩子变得更加大胆和独立。

当房间里只有代表食物的铁丝妈妈时,小猴子不会去玩玩具。

当绒布妈妈出现在屋子里时,小猴子会紧紧抱住妈妈,然后去碰一下周围的玩具,再迅速回到妈妈怀里。

有了绒布妈妈的怀抱,才能让小猴子大胆地去玩玩具。

积极正面的回应: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恐惧反应消极,很有可能会让孩子的恐惧加倍。

孩子害怕自己一个人睡,害怕床底有怪物,跑来找你你。

你却告诉他:“你不要再大惊小怪了,你的房间什么都没有,赶紧回你的房间睡觉去,不要再折腾了。”

被迫回去的孩子就要面对:黑漆漆的房间和孤立无援的境地。

孩子对事情的恐惧程度,取决于父母反应。

如果爸爸妈妈能够积极、直面这件事,孩子就能学着处理。如果爸爸妈妈的反应负面消极,就会在孩子的心上投下巨大的阴影,让他们感到更害怕。

不要强迫孩子直接面对他们害怕的事物,也不要嘲讽孩子的行为。

即便是脱敏治疗,也要一步步慢慢来。

逼着孩子面对,不仅会让孩子更加害怕,甚至还可能会成为他们一辈子的阴影。

给他们应对的方法:

孩子害怕夜晚的房间,我们可以教给他们应对的方法:“晚上黑黑的确实有点吓人,要不我们开一盏小灯?然后抱你心爱的小熊一起睡?如果你还害怕,我可以坐着陪你一会。”

让孩子知道再害怕的事情也有应对的方法,不要让害怕决定你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帮助他们建立一套合适的应对机制:

·角色扮演。我表妹的女儿又怕鬼又爱听鬼故事,所以她每晚睡觉前,都会把鬼想象出来,再想一个超级无敌厉害的角色把鬼全部打跑,“这样他们就不会停留在脑子里影响我睡觉了”。

·转移注意力。恐惧的超强感染力,会让孩子的大脑瞬间被占据。但是通过捉迷藏、下棋、玩玩具、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可以让孩子注意力得到转移,不会只关注在恐惧之上。

·了解事物。害怕打雷下雨的,就一起看看雷的产生。为什么雷声那么大,为什么打雷之前还会闪电。为什么刮大风的时候我们会听到有些地方的玻璃有“砰砰砰”的声音,仿佛有人敲窗户的声音……

当孩子越了解事物,越清楚事情背后的逻辑和关系,就不会那么容易就感到害怕。

给予他们勇气和耐心:

帮助6岁前的孩子战胜恐惧是需要花一些时间的,因为他们仍然会相信有怪兽在黑暗中突然跑出来。

由于大脑前额还没发育成熟,孩子容易被恐惧淹没,让他们会变得惊慌失措,抗拒和极其有攻击性。

给他们一点时间,给他们一些成长的空间。

在6岁或者更小的时候,让他们亲近的人来帮助他们认识和接触新的、令他们害怕的事物。

年纪再大一点的孩子,让他们的表达能力来帮助他们。

急于一时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慢慢来,孩子总会变得更加勇敢的。

结 语

尽量避免:嘲笑孩子的恐惧,告诉你的孩子“没什么好害怕”之类的,强迫你的孩子“勇敢”。

父母的洞察力、同理心和耐心,才能最大程度地帮助孩子面对害怕,变得勇敢。

当孩子知道父母就是他们坚固的后盾,亲子间的纽带也会变得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