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妈平台投稿作者——与清
中年少女,二胎妈妈,全职带娃。育儿先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长,方能不负年华。
前几天看到一则让人毛骨悚然的新闻:
在全国公务员考试中,湖南一名女子何某某通过了笔试,并且在面试中取得了第二名。
但是因为单位只招收一人,与目标失之交臂的她,动起了歪脑筋。
她先是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上了名列第一的女子许女士,并且冒充家人利诱对方:若你自愿放弃体检,我愿意给你100万元。
利诱被拒绝后,不死心的何某某找到了一条更“绝”的路。
她雇佣了一名男子,去许女士所在单位应聘,并且趁机接近许女士,在其工位投毒、藏毒。
确认许女士已经喝下毒水后,又打电话举报许女士吸毒,想用这个办法取消对手的报考资格。
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何某某的毒计最后还是被识破。
而今,何某某在北京被判8个月有期徒刑,罚款1万元。
何某某不服,觉得量刑过重。
可网友们却纷纷表示:判得太轻!
国考向来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能够通过笔试又取得了面试第二名,按理说,何某某应该也算是个优秀人才了。
可她没有能力考第一,输了又不服,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未来。
比赛人人想赢,冠军只有一个。
输得起的人,调整心态,奋发图强,下次再战。
输不起的人,一次失利,就成了迈不过去的坎。
人生路上的比赛哪只一次,谁又能保证百战百胜?
最可怕的经历,不是“输了”,而是输了却不能坦然接受。
比起赢,更重要的是,我们输得起。
曾经非常火爆的节目《最强大脑》中,有一对备受争议的父子:“蛋叔”李勇和儿子李云龙。
因为父亲李勇曾经在《最强大脑》中顺利闯关,“天才少年”李云龙一出场就备受关注。
但让我对李云龙印象深刻的,不是他如何天才如何优秀,如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是他在和意大利选手对战时的崩溃痛哭。
在首场国际PK赛上,李云龙迎战意大利的冠军安德烈·拉托雷。两个人要凭记忆力复原51对新人的站位顺序。
在安德烈复述自己的记忆顺序时,李云龙的表情就变得不对劲:扶额,捂住眼睛,抱头。看起来非常痛苦无助。
听到安德烈的结果完全正确时,李云龙以为自己已经输掉比赛,瘫倒在椅子上不断重复:“我记对了,但是我摆错了,我摆错了。”
在场的嘉宾和观众们,面对嚎啕大哭的李云龙,也湿了眼眶,纷纷用“没事没事”和掌声给他安慰,甚至全场齐声喊出“李云龙,没关系。”
但结果迎来反转,他报完顺序发现自己其实赢得了比赛,才露出笑脸。
头顶“天才”光环的李云龙,对“输”这个字如此恐惧。
嘉宾林丹面对他的表现,严肃的说:“他的感觉好像一切都结束了。”
而“反胜为败”的安德烈呢?
面对李云龙的痛哭失声,他在一边流下了难过的泪水。当比赛结果尘埃落定,他主动上前,拥抱了李云龙,并说:“看到他那么难过,就很想过去安慰他。”
安德烈展示了一个真正的“胜者”的气度:比赛虽然输了,但他微笑着拥抱了失败。
就像那句“毒鸡汤”说的:成功千载难逢,失败才是人生常态。
小时候总以为“输”了很惨,“赢”了才够酷。
可生活告诉我们:人生有很多不如人意的时刻。输得起现在,更能赢得了未来。
孩子输不起,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灌输了太多“赢”的观念。
一句“赢在起跑线上”,让多少父母心力交瘁,让多少孩子压力丛生。
想让孩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没错。
但教会孩子“输得起”,是一种比赢更重要的能力。
因为,输得起的人,才能在不断的自我挑战和自我超越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为父母的我们,该如何打造孩子“输得起”的底气呢?
1. 具体、客观的夸奖孩子。
心理学家杰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
但是,如何赞美孩子,也是个技术活。
你是否经常夸奖孩子:“你真聪明”或者“你好棒”?
如果是这样,那你就要警惕,孩子可能会输不起。
我们夸奖孩子“聪明”“天才”“你真棒”的时候,是不是都是属于“成功者”的夸奖呢?
你以为,你在满足孩子“被赞美”的需求,但传递到孩子那里,就成了:我要做得好,才能得到夸奖。
你以为,你夸奖孩子聪明能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但孩子遇到赢不了的事,反而会怀疑自己“不够好”。
就像前边提过的李云龙。顶着“天才”名号上场,却因为一点小小失误就崩溃。
所以,如果想夸奖孩子,就要注重过程,具体、客观的去夸奖孩子。
比如:
你今天写字写得很整齐。
你最近学习很努力。
表扬孩子的努力过程,让孩子知道:天分有高有低,比赛有输有赢,但只要努力,就能变成更好的自己。
2. 教孩子学会享受过程。
还记得演员吴尊的女儿Neinei吗?那个输了芭蕾舞以后哭鼻子的女孩。
2019年4月份,吴尊在微博上发文:Neinei哭了,我也流泪了……我会慢慢让她明白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时隔8个月,Neinei又一次参加了比赛,但并没有进入决赛。
不同于第一次的哭鼻子,Neinei很难过但没哭,还承认自己不够好。
她在社交平台写道:“有时候我们能赢,有时候,我们可以学到新的东西。”
Neinei的成长,得益于爸爸的正向引导。
孩子输掉比赛,他觉得“让孩子感受失败的感觉也不是坏事”,他的这种心态,无疑给了女儿极大的力量。
所以,尽管Neinei充满了对“赢”的渴望,但面对输,她依然能够坦然接受: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接受那个不是最强的自己。
3.做“输得起”的父母
闺蜜笑笑曾经跟我吐槽:“我都不敢跟我儿子玩游戏。一输就扯着嗓子哭。”
可是,笑笑儿子接受不了输,我一点都不惊讶。
因为笑笑自己就一直是个输不起的人。
第一次参加日语能力考试,笑笑没有通过。本以为她会重整旗鼓再战一回,没想到,笑笑把书一摔:“我不考了!”
等她跟老公谈恋爱,更是不得了。
不管两个人谁对谁错,笑笑从来没主动低头。用她自己的话说:“先认错我就输了。”
和儿子玩游戏也是这样。
笑笑虽然是个大人,但也不能百战百胜。
玩大富翁,儿子赢了。笑笑噘着嘴嘟哝:“连个小孩都玩不过。”
笑笑儿子现在的样子,根本就是她的缩小版。
孩子最开始,只是在享受游戏的乐趣,哪里懂什么输赢呢?
但是父母的反应会传递给孩子。
父母的态度,就是孩子对待“输”和“赢”的态度。
父母输得起,孩子才能赢得更漂亮。
所谓“长流之水不争一时之先”,有赢得了的实力,也有输得起的底气,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
输了,很痛。
但输了,同样让人清醒。
经历了“输”的苦痛,才能磨砺出更坚韧的灵魂。
就算被生活拍到泥淖里100次,那些输得起的孩子,也能第101次站起来,踩着荆棘杀出重围。
到那时,再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一往无前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