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民族资产解冻”这个事吗?
坊间流传几十年
至今还有很多人深信不疑
据说,某朝某代的达官贵人或皇族后裔留下了一笔巨额资产,被国家认定为“民族资产”,到现在一直被专人保管;国家计划通过不公开的方式将其解冻用于扶贫,而解冻需要筹集费用,每个人出几块钱解冻后就可以得到几十万元的分红……
如果你信了,你就被骗了!!!
这不,近日
贺兰县公安局抓获了一名
涉嫌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的逃犯
11月18日,贺兰县公安局接到厦门市公安局思明区分局发来的协查函,希望协助抓获涉嫌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案在逃犯罪嫌疑人张某。
接到协查函后,贺兰县公安局网安大队立即组织开展综合分析研判工作,最终确定犯罪嫌疑人张某藏匿在贺兰县迎宾苑小区。经过进一步蹲点守候,11月19日,民警果断出击,在张某藏匿的出租房中将其抓获。
经审讯,犯罪嫌疑人张某对以“民族资产解冻”实施诈骗的行为供认不讳。自2018年以来,张某伙同李某、鲍某、回某等人建立多个几百人的微信群,鼓动微信群中的群众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李立夫扶贫款”等项目,声称只要缴纳几十元、上百元的会费、报名费、扶贫款等费用后,就能通过组织部或者国务院得到上百万元扶贫报酬。
11月20日,贺兰县公安局将犯罪嫌疑人张某移交给厦门警方,等待着张某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民族资产解冻,是历史最为悠久的诈骗手法。为什么说它历史悠久呢,这种诈骗手法自1979年就有了,不过民族资产解冻这事儿是真实存在的,是中美两国政府签订的,此协议的目的旨在解冻大陆居民和单位在美国被冻结的资产。
结果一些不法之徒,就以此开启了诈骗的“新篇章”,通过一步一步的完善和更新,民族资产解冻型的诈骗现在以传销,返利和诈骗的三合一模式,活跃在诈骗圈内。今天小编就带你揭秘“民族资产解冻”的惊天骗局!
它是一种带有传销性质的涉众型诈骗犯罪,犯罪分子以解冻民族资产为名,编造各类虚假项目,假冒中央领导、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并借助互联网通信和金融工具推广项目、非法敛财,涉及地域广、被骗群众多。
特点
一是组织化程度高
各地一级团队是诈骗犯罪的中间层,负责组织管理、下发项目、收款转帐等工作。如之前侦破的一些案件中,多有传销、直销或诈骗前科,通过微信、QQ发展下级团队迅速,打击处理、教育转化难度大。
二是诈骗名目繁多
依托“民族资产解冻”这一主要名目,犯罪分子先后编造出“国际梅协”“五洲联合国政府”“民族资产解冻委员会”等组织机构,设立慈善、扶贫、投资、养老等各类虚假项目,有的甚至借“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时代主题,利用群众爱国热情,冒用中央领导名义,蛊惑性很强。
三是利用互联网传播,涉案地域广、危害大
各地下层团队获利甚微,大部分也是受害人,涉及人数较多;受害群众遍及全国,且普遍年龄偏大,单笔金额不大,往往未意识到被骗,不配合调查取证工作。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有哪些具体的手法?为什么会导致这么多人上当受骗?
一是编造各类虚假项目,诱骗不明真相的群众上当受骗,严重侵害群众财产权益。犯罪分子打着国家、民族旗号,紧跟大政方针和时代焦点、社会热点,诈骗手段翻新快、花样多,令人防不胜防。
二是假冒领导,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歪曲国家政策,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犯罪分子利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肆伪造国务院、财政部、民政部等国家机关公文,制作虚假证件,向受骗群众曲解党和国家政策,编造谣言。
三是参与人员多,传播速度快,动员能力强,严重影响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犯罪分子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微信、QQ方便快捷的特点,组建各种微信群、QQ群发展下线采取非接触式的手段做宣传推广,通过微信、支付宝、网银等方式收单、转移赃款,涉及的地域越来越广,参与的人员越来越多,一起案件动辄涉及十余个省市区,受害人数以万计。
不管哪种方式的诈骗和传销,都是利用了人们的贪念,当你想不劳而获的时候危险已然逼近。
警方提醒
不要相信所谓“寻宝解冻”
不要有“以小博大,一夜暴富” 的想法
面对可疑并承诺巨额回报的投资理财项目
基本可以判定是诈骗行为
要高度警惕,立即报警!
(来源:平安银川v)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ga8p24BMH2_cNUgZc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