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冯唐:文学写作是副业,企业管理才是我的正事儿

2019-07-11   哈佛商业评论

HBR中文版:《成事》与你以往的作品很不同,为什么会想写这本书?

冯唐:这是我写的第一本管理类图书,给大众的印象是,我从一个文艺中年变成了一个企管中年。但实际上,文学写作是我的副业;企业管理才是我的正事儿,20多年专注。管理千头万绪,往简单里说,就是开门三件事:管理自己、管理事儿、管理团队。把这三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了,想明白了,身体力行、持之以恒,事儿就会成,人生就不虚度。我写这本书,目的就是说清楚这三件事,读者有所领悟、有所实践、有所得,善莫大焉。

研究曾国藩的作品不少,《成事》与它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实事求是,这不是一本“曾国藩的书”,这是一本“冯唐的书”,“曾国藩”是入口,“冯唐”是大厅,是内容。管理学是一门西方科学,是一个方法论,用麦肯锡的话说,“假设为导向,事实为依据,逻辑为纽带”,一环扣一环,从纸面到地面。曾国藩做了一辈子管理,但他没受过管理学的训练,他是管理学在中国的“在地经验”,一步一个坑,实践出真知。20多年,我一直在读曾国藩,一直用麦肯锡的方法论做管理工作,我是一个桥梁,连接起曾国藩和麦肯锡,《成事》就是“一桥飞架南北”的成果。

你曾是医生,转行做咨询顾问,又去做企业高管,同时写作,你的微博认证身份是“诗人”,这是你最喜欢的身份吗?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重身份。比如我,在家里我是儿子、老公、爸爸;出了家庭到了社会,我们的身份更多了。每一个身份都不同,都辛苦,也都有喜乐。身份不是问题,核心是如何做自己。

我是一个诗人,这不是说我出版了两本诗集,而是说我自觉地以诗人的身份在生活。诗人的生活,不是在后海的院子里喝茶,而是在大千世界里,用简单的眼睛、赤子的心,看世界、经历世界,发现美、发现诗意。我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简单的人,我最爱的食物是煎饼果子。

你的写作生涯和从医、做管理的职业生涯是重合的,两者之间互有帮助吗?

很有帮助。从医,看的是生死;做管理,经历的是人性。写作的永恒主题,最终主题,就是生死和人性。写作的核心手段,是想象力和如何组织想象力。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想象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手段,组织想象力的过程,就是落实解决方案的步骤。

你是否用“成事”的要素来评价过自己?结果怎么样?

“成事”的要素,是我一直奉行的原则,也是我的工作经验。过去20多年,不论是写作,还是各种管理岗位的工作,对于我来说,一件件事情做成了,一本本书写出来了。我在进步,我很满足。

你曾经说过写作有“金线”,管理有“金线”吗?

管理也有金线。这个金线,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向感。管理者(企业),是否有明确的、正确的方向(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并且坚持这个方向?团队是否上下同欲、上下同往一个方向使劲,持续地长期地使劲?

第二,实战能力。带兵就要打仗,就要打胜仗,一仗不行再打一仗。亲力亲为、现场有神。管理者既要从实战中脱颖而出,也要能随时随地下到一线,扎硬寨打硬仗。

第三,价值观。一个团队,三观相同是个难题,人有三六九花有红白蓝,问题不在于三观能否相同,而在于对人性的认识。这是最考验管理者的一条金线。好的管理者,既要有对价值观的包容,也要有对美好的追求。管理是道,就表现在这种追求的细枝末节上。

你讨厌为人“油腻”,有“油腻”的管理吗?是什么样的?

油腻的管理,放眼四方,漫山遍野。比如,守信。对甲方、乙方,对上级,对团队,按约定办,不推诿不找借口,一是一二是二,不是一点五也不是零点五,在中国,很难。

比如,忽悠。没有落地方案,只有美好蓝图,全凭一张嘴和拍胸脯,先把人忽悠住,先把钱忽悠到账,先把韭菜忽悠进来,然后就转身不认账,拍屁股跑路。

商务人士要读文学作品吗?你是否向团队或者合伙人推荐过文学作品?

我觉着所有人都要读文学作品,认识美好,认识人性。不过我很少向人推荐具体的文学作品,人的秉性不同、审美不同、口味不同、理解不同,己之所好他之所恶。但我会鼓励大家读书,读好书,读经典,一遍读不懂、没收获不要紧,再读,继续读。读书是件奢侈的事,是所有的奢侈中花钱最少、受益最大的好事。

李源|访 腾跃|编辑

原文参见《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9年7月刊。

《哈佛商业评论》

newmedia@hbrchina.org

公众号ID:hbr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