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兵教授的8年农民丰收节之梦

2019-09-23   农业种植新技术

本文摘自纪实文学《精耕记》,以此献给2019年农民丰收节!

立冬刚过,王征兵带着学生去陕北佳县调研,走进坑镇一个村里,空气中弥散着熟透的枣子的甜香味儿。王征兵深深地呼吸,甜香味儿一缕一缕旋着往鼻孔里钻,往心肺里潜游。他整个身体被枣子的甜香味儿泡透了,污浊霉气退出了体外,仿佛变成一枚红艳艳的枣子,挂上初冬的树梢。车开到柏油公路的尽头,还没有看到村子。司机把车停到路边的一家农户院门前,他们下来步行。山道弯弯曲曲,有些地方得侧着身子通过,两边长着密密麻麻的酸枣树,树上连一片黄叶子都没有,零星地挂着十多颗干透的红酸枣。麻雀啄上两口,人一走近便呼啦飞跑了。再往前走,现出一片斜坡地。坡底有窑洞,洞口拴着一条黄狗,听见响动,就绷紧了铁索朝他们狂吠。王征兵和学生被狗的叫声惊得一不留神滑到坡下面,走出来一个穿着黑棉袄的老伯,伸手摸摸狗的耳朵,狗就不叫了,静静卧在枣树旁边的干草里。王征兵站到窑洞前,深蓝色的裤子铺了一层黄土,脚上新买的白色运动鞋像是被黄土染过一般,深黄浅黄轻轻重重,像小孩子玩了一天泥巴的花脸。

王征兵举起手拍打身上的黄土,学生也跟着拍。刚拍了两下,感觉老伯的眼睛总盯着他看。他觉得不合适了,把手顺势举到耳朵旁边,挠了挠痒痒,又放下来了。老伯的棉袄沾满灰尘,不像是今年新扑上去的,陈年的黄土都累积到布缝里了,看不出棉布的本色,好像自穿上就没洗过一般。领口被脖颈的体油磨得光亮光亮,能映出对面人的眼。两个膝盖补着两块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补丁,补丁已磨出毛茬了。裤脚挂出来一个口子,布片吊在脚脖上,一走一晃地。黄胶鞋破破烂烂,顶头戳出来两个乌黑的大拇指。

跟着老伯走进窑洞,大大小小的器具堆满晒干的红枣。腐烂的枣子的气味隐隐约约浮出来。王征兵问老伯:这个时候了,枣子怎么还没卖掉?老伯说:没有人要啊!去年都收走了,卖的价钱还好。今年八月下暴雨,进村的路塌方很厉害,还没修好。枣子熟透的时候,没人来收,只好跟老伴两人背回来晒干堆到窑洞里,看过年能不能把路修好卖出去。王征兵抬头一看,窑洞墙上挂着老伯的全家福,三个儿子长得虎头虎脑,就问老伯:儿子呢?老伯说:大儿子考上大学到城里上班了,另外两个他哥叫出去到城里打工了。山里穷,条件不好。娃儿们待不住。我们老两口去城里,又舍不下这一片跟娃儿一样抚弄过的枣树。

老伯带路去看他家的枣树。王征兵走得气喘吁吁,老伯却如履平地。所到之处皆是枣树。有的枣树没人摘,树叶被吹落了,只剩下一树红枣裸露在阳光底下,像一粒粒凝结的血珠子。半山坡的枣树底下,落着一层红枣,像谁铺了一层红毯。红枣早已失去水分,被风吹起来的枣子在草丛间不住地弹跳,找不到落脚点,最后滑到旁边的沟里去了。王征兵看着心疼啊!小时候,想吃颗熟透的红枣多难啊!更不要说陕北红枣了。过年时,外婆趁人不注意,悄悄往征兵口袋里塞颗大红枣,还叮咛他回家再吃。王征兵把手伸进去揉捏着,很想吃却又不敢掏出来。外婆家人多,王征兵捏个枣子手心都捏出汗来。没吃午饭,王征兵就跑出了村子,避开人群,掏出红枣一看,都软得没枣形了。放进嘴里囫囵着嚼,甘甜甘甜的,竟把枣核吞到喉咙了。他使劲咳嗽,眼泪鼻涕全咳出来了,才把枣核吐出来。现在,来到漫山遍野的枣林里,看着荒弃的大片红枣,王征兵却没有一点点吃枣的欲望。农民多么不容易啊!给枣树剪枝,给枣林施肥,爬坡过沟,从树上一颗颗打下来,再背回家,丰收了却卖不上钱,这一年的生活费从哪里来啊?

返回的路上,王征兵应朋友邀请,到临潼栎阳朝邑村看看西红柿制种基地。朋友说:朝邑村的西红柿制种,自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没几年就开始了。这里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有两户胆大的人家率先制种,第二年发了大财。每斤西红柿种子收购价大约100元,种得好一亩地打60多斤,毛收入6000多元,投资大约2000元。有一家种了三亩地,管理得好,毛收入近两万元。村里人一看,都跟着一起种,发展到最后,朝邑村有青壮劳力的家庭全部学着培育西红柿种子。不到三年时间,西红柿制种发展成为朝邑村的朝阳产业。近几年,国家开始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年轻人都跑城里去了,朝邑村的西红柿制种一下子瘫痪了。虽然成立了合作社,但授粉期找不到劳力去地里干活,年龄大的手脚又不利索,再加上自然天气的影响,病虫害越来越难以防治,村里的制种产业远远没有过去红火了。你能不能帮着想些什么办法,村里的耕地很多都荒芜了呀!

王征兵想起十年前来朝邑村看到的情形:那天,到阎良办完事,天快黑了。他开着车走错了路,觉得越走越远。停下车子问路边的人,回答是朝邑村。说话间,他就闻到一股腐烂的酸味儿。风吹过来,酸臭味儿一阵比一阵浓郁,熏得他直反胃。问那人这酸臭味儿咋回事。说是抠掉西红柿种子的瓤子,堆在家家户户门口,天气热得腐烂了。没办法处理,只能这样!前面的沟渠倒满了,苍蝇蚊子咬得人黑里睡不着觉。但种子的价钱高,家家争着扩大面积。这年月,谁还怕钱烧手哩!娃们不管这事,蚊子咬过了,不停喊这儿痒哪儿疼。村里的蝇子满天飞,学习好的娃发誓考出去再也不回来了。十年后,果真应验了那人的话。朋友说:老人们敲过警钟的,就是没人听。都只顾眼前利益,哪能想到子孙后代?

王征兵回到学校,写完调研报告,常常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国家的城镇化建设没有错。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农民工付出劳动也没错。农民工脱离开黄土地到城里打工赚钱享受城市人生活,这也没错。可是,土地怎么办?粮食怎么办?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假如没有人种地了,拿什么来供应城里人吃吃喝喝?农民在农村生活的条件太差了,跟城里的生活差距太大了。即使一些人靠特种产业发家致富了,也难以得到城里人的尊重。他越想越按捺不住,内心的火焰燃烧得越来越炽热,坐在电脑前,很快写下《建议设立“二·六”农民节》的文章。他希望借着这样一个节日,让农民在这一天欢庆和释放自己的情感,敦促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农民问题,鼓励更多的人给农民提供帮助。通过关注和支持,要让农民为自己的农民身份而感到自豪。写完看了一遍发到博客上,显示日期为“2010-08-05”。王征兵再看一遍,呼出一口气,憋在心中很多年的块垒终于倒出来了。他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日子,这是他呼吁设立农民节的日子。他多么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啊!2012年9月15日,百度文库收录了《建议设立“二·六”农民节》的文章。看来,王征兵的呼吁有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2013年的春天,王征兵在同学家看到一本书《四千年农夫》,是美国土壤物理学之父富兰克林·H·金写的。他翻了翻序言就迫不及待地借回家看。这本书在中国翻译出版的时间是2011年,距离富兰克林·H·金1909年远渡重洋来中国考察已经上百年了。我们是迟了一百多年才看到这本书啊!富兰克林在书中这样高度评价中国农民:

农耕活动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拥有五亿人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他们四千年来不断积累农耕经验,并且这个势头还将保持下去。这套农耕体系经过长达四千年的演化,仍然能够产出丰足的食物,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我们渴望了解这是如何做到的。

西方人花费大量金钱,精心制作肥料焚化炉来焚烧垃圾,将粪便排入大海。中国人则是将两者都用作肥料。中国人不浪费任何东西,并且总是将神圣的农业职责铭记于心。对细菌的研究工作表明,处理人粪尿和生活垃圾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它们埋在干净的土壤中自然净化。

东方的农民是世界上最懂得利用时间的,他们能以一种更迅速有效的方式保证同样的收成。江浙一带的农民会在小麦完全成熟之前套种棉花,用这种方式套种下的棉花要比用传统方式种植的生长时间多三十天。许多地方还会用复种的方式,这种做法使田里的作物变成了多熟制,利用生长季节的每分每秒促进作物的生长。同时,农民利用所有可能的时间来照顾作物。

……

读完这本书,王征兵惊叹了。一个美国大学的农业物理学教授,曾经担任过农业部土壤局局长,美国土壤物理学之父,对中国农民的评价如此之高,他是万万没有想到的,相信很多中国的农业学家也想不到。可惜,我们还一味地埋怨这些在富兰克林看来都是伟大的中国农民。历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哪一项能离得开中国的农民,他坐下来,激动得奋笔疾书:

农民,本来只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但中国农民不但生产了粮食、蔬菜、瓜果、肉蛋等农产品,还生产和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所需要的数以千计的衣服、鞋袜、锅碗瓢盆以及楼房、道路等非农产品。

三十多年来,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成为中国城市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在大楼的建设工地,除了少数的工程师外,绝大部分建设者都是来自农村的农民。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中国农民建造了中国无数的高楼大厦。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道路建设同样是突飞猛进,尤其是高速公路和高铁四通八达。三十年前,中国还没有高速公路和高铁,而现在其里程竟然是世界第一。但在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工地,除了少数的技术人员外,绝大部分工作者是来自农村的农民。中国农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让中国的道路延伸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三十年前,我们可以出口的物品极少,中国的外汇储备少得可怜,而今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国外的货架上充斥着“中国制造”,中国的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但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工厂,除了少数的技术人员外,绝大部分工人是来自农村的农民,是中国农民为中国,乃至世界生产了衣服、鞋袜和锅碗瓢盆等生活日用品。

三十年前,中国人很少去饭店吃饭,而今天酒店林立,且人满为患。但酒店的厨师和服务员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的农民,是中国农民支撑着中国庞大的餐饮业。如果酒店的农民工全部返乡,那么中国的酒店业必然瘫痪。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城市规模翻了几番,但城市反而比过去更干净了,是数以百万计的清洁工给了我们洁净的市容。而绝大部分清洁工都是来自农村的农民,是中国农民在城市人还在睡梦之中的时候,已经披星戴月在清扫城市,塑造了干净整洁的中国城市。

……

我们知道,在国外农民只负责生产农产品,非农产品都是由专门的职业工人生产的,而在中国我们几乎处处都能看到农民的身影。中国农民不仅为我们生产了粮食、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他们放下锄头,又为我们建了楼房、修了道路、生产了衣服等许许多多的非农产品,所以,我说:中国农民创造了万物。以此也可证明,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聪明和最伟大的农民。

中国农民不仅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为我们生产了农产品和非农产品,而且常常夜以继日,没有双休日,甚至晚上还加班加点。一般人一周只工作五天,而农民,尤其是农民工经常一周工作七天!如果把晚上的加班算进去,一周工作甚至达到八天、九天!毫无疑问,中国农民为中国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农民依然不是很富裕。农民工还要忍受颠沛流离、骨肉分离之苦。中国应该感恩农民,中国人民应该永远铭记中国农民。

谢谢你们,伟大、勤劳而又聪明的中国农民!

从开始写《建议设立“二·六”农民节》那天起,王征兵几乎每场报告都会谈到设立农民节的想法。2017年6月底,西安市农林局五六个人来到杨凌。他们拿着举办西安市首届农民节的草案,征求王征兵的意见。王征兵看过以后建议增加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举办农民节高端论坛,聘请省内外著名农业专家演讲。

2.举办百名农业专家现场咨询会,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20余名,本市农业技术人员80余名,在广场免费接待农民农业技术咨询。

3.农产品品牌评比。针对西安农业主导产业,评出著名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产品销售。

2018年3月18日(农历二月二),西安市首届农民节如期举行。王征兵主持乡村振兴战略高端论坛。会场气氛隆重,座无虚席。上千只眼睛望着他,他镇定自若地走向主持台,宣布西安市首届农民节乡村振兴战略高端论坛开幕。会场外,天空低沉,时不时飘过一层春雨,瞬间又停歇了。地面湿漉漉的,来来往往的农民举着花伞参观核雕、剪纸、花馍、柳编等各种非遗文化产品。会场内,灯火通明,讲台笼在一片神圣的红光里,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发展部部长顾益康走上去讲,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巡视员徐正斌走上去讲,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走上去讲,京东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公共事务官蓝烨走上去讲,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张宝通走上去讲,陕西省政府研究室主任杨三省走上去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赵敏娟走上去讲,浙江联众休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学兵走上去讲……

王征兵坐在前排,认真听取每一个人的观点,及时整理思绪,结束时的点评简明扼要,不时爆出一个冷幽默,既引发听众的思考,又能调动他们听课的情绪。封闭的会场不时爆出激越的掌声。

2018年6月21日,王征兵正在浏览微信公众号大农圈发送的消息,中国政府网忽然跳出一个画面:碧蓝的天空下,一辆联合收割机正在熟透的麦田里收割。紧下面是分成两行的深蓝色大字: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再下面是分成两行的黑色小字: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看到这里,王征兵拿着手机的手剧烈地颤抖起来,他想扭头跟谁说话,想把这个消息给谁讲讲,他心里憋着一团火,想要喷发出来,他想唱首歌:党啊,我亲爱的妈妈……可是,他坐在椅子里,什么都没做成。他觉得脸上有虫子在爬行,一直爬一直爬,放下手机,两只手抓虫子,却抓着了一串又一串泪水。

八年了,他想了整整八年啊!梦寐以求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他是农民,是农民的儿子,是农民的孙子,是亿万万农民最知心的朋友。他从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那一天起,就再也甩不掉农民的标签,而且是一生一世贴上去再也揭不掉的标签啊!这张标签与他的血肉黏合在一起,往他的血脉深处生长,往他的骨头缝里生长,往他的每一个细胞里生长,往他灵魂最敏锐的地方生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了,可是,有些农民兄弟还在苦难中煎熬,甚至贫病交加,潦倒度日,你让他如何歇得住脚,如何坐得住板凳,如何海阔天空游山玩水?中国的农民丰收节设立了,而要让他科技兴农的梦想完全实现,让所有的农民兄弟过上小康生活,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啊!所以,他还得继续上路,继续行走在扶贫济困、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跟无数仁人志士一起,为建设美丽乡村,创造生态宜居的美好环境而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