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被一部剧——《大江大河》给圈粉了。
《大江大河》的出现,让很多在开播前信誓旦旦说绝不会看土不拉几的年代剧的观众,纷纷打脸表示真香。不少人表示这部剧让见证过那个时代的人热泪盈眶,也让未曾身处过那个时代的人,能感同身受般地体会到在那个巨变丛生的年代里,一切关于成长的美好。
在学业繁重、工作繁忙的年末,你们可能没有时间追剧了,那我就来剧透一把吧。
接下来是我追这部剧获取的一波精神粮食,希望对现在在学习道路上内心不坚定的你有所帮张。
《大江大河》给我的第一观感:
能够心无旁骛地学习,真好。
NO.1 求知的“倔”
“猪圈墙壁上写满的公式”,这是《大江大河》的第一幕。
主人公宋运辉是个因出身不好而备受歧视的农村子弟,他没能够上高中,初中毕业后就直接去山里插队,日常打猪草喂猪。但不论在多艰难的条件下,他都没有放弃学习,而是用自身的努力换来了全县第一的高考成绩。
但当拿到大学的入场券时,他却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被取消了入学资格。
在烈日下他一遍遍背着《人民日报》,只为了能让革委会主任帮他递交政审资料,去上大学。最后他把握住了1978年恢复高考的机会。
这不是倔,这是一份不肯向宿命低头的顽强。
进入大学以后,他不谈恋爱、不约会,没有业余爱好,也不出去玩,有时间就宅在图书馆或宿舍啃书、看报、研究专业知识。
你觉得这样的大学生活很无趣?不,我想这对于宋运辉来说,恰是生活最应该的样子。
每个人生活的方式不同,但只要目标明确,并为之努力奋斗,就应该被尊重与敬佩。
毕业后他进入了国营企业,本想运用自己的学识实现伟大抱负,却因为企业内斗而差点沦为政治的牺牲品。但他没有放弃,即使是作为一名大学生却被安排到生产线做最苦最累的活,他也能将其视为一种学习的机会,每天勤学苦干。
结局当然是他平步青云。
NO.2 博学的“睿”
你会看到很多幕宋运辉运用所学的知识给人出谋划策的场景。
从学习理论知识,到形成自我认知,最后对生活中的问题做出判断、给出答案,这就是学习最酷的地方。
这样的剧情让我想起了《奇葩说》里的辩手——詹青云
一名从哈佛法学毕业的博士
在那一场要不要饮下一杯消除悲伤的水的辩题中,她带着我们从《西线无战事》走到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又穿越到了《美丽新世界》,最后留下一句:“那些曾经使我悲伤过的一切,也是我最热爱的一切。”
面对着辩题里一个让前任鸡飞狗跳的按钮,她又引用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萧远山面对自己的杀妻仇人慕容博,也能相视一笑,血海深仇尽归尘土的故事。
对任何问题都能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引经据典的她,我想由衷地说一句“好美”。
当知识在你心中逐渐积淀,你独特的磁场会由内向外散发磁力,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而这份磁力、这份目光专属于你,任何人都剥夺不了。
NO.3 大学的“广”
宋运辉四年的大学时光,会让踏入社会的人想重返校园,会让还未结束高考的人无限憧憬。
当你遇到的问题解决时,舍友会涕泪横流地抱在一起,又唱又跳,从眼底露出真心实意的开心。
当你累得倒下的时候,舍友会跟伺候自家傻孩子一样照顾你。
大学宿舍是一群原本天南地北、互不相识的人,被随机分配到十几平米的房间。却因为某种羁绊共同接受命运的雕琢。看到这种妙不可言的缘分,心中总是柔软的。
为了这些可爱的舍友、丰富而自由的大学生活,就该好好拼一把。
NO.4 历史的“深”
很多人不喜欢历史,觉得它枯燥乏味。也因为它与我们相隔甚远,而失去了了解的兴致。
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说“对历史要抱有温情与敬意”。
那这温情与敬意从何而来?
是你拼了命的获取知识以后,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化,那些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你会发现历史书上那些没有生命的时间、地点、人物开始跃然纸上,而“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再只是书本上毫无生气的文字。
1978年,2018年。
四十年过去了。
历史的洪流裹挟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奔涌向前,我们站在江边上,掬起一朵漂亮的浪花。
路遥在《人生》扉页上有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我们无法确定人生选择的正确与否,但我们知道
几率最大的结果是“天道酬勤”,“尽力而为”一定是最优项。
越努力,越真诚,越幸运!
以此共勉。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今日头条“数理化归纳总结精析”,可能有你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