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本人的确对罗振宇老师“爱”得深沉,向来不吝表达对他的偏见。
就连目睹热依扎在《奇葩说》里怼他,也禁不住在心里为扎扎鼓掌。
不过有些油腻是终究解不了的。我现在想开了,与其隔空哕逆,不如敬而远之,看点称心如意的节目。
所以,在这里诚心给大家推荐这档偶惹争议但质量绝对上乘的访谈节目——
《十三邀》
《十三邀》是单向空间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一档访谈节目,主持人是许知远。
截止目前已经更新到了第四季,每一季都会邀请十三位来自各个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主要是华人,当然也有少数例外。
先说一下主持人许知远吧,他是单向空间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少数具有批判立场的知识分子。
我想大家对他不会感到陌生,用个时髦的说法就是:出圈了。
毕竟经历过几次颇有争议、褒贬不一的讨论,他早已越过了文化界或者文艺青年的圈子,成为了“众矢之的”。
(许知远采访艺术家徐冰)
在知识阶层和文艺青年的小世界里,许知远的“精英姿态”“理想主义”为他赢得了不少拥趸。
有人说,他的节目里没有明星的搔首弄姿和主持人的油嘴滑舌;
有人说他们在许知远的尬聊里收获到一种别具一格的“美感”;
还有一部分人觉得他的这种“非谄媚”姿态是当下中国缺少而又必需的。
(许知远采访唐诺)
当然,没有人永远收获赞誉,许知远也一样。
他经常因为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语遭到网友的质疑、讽刺甚至是侮辱。
比如采访马东的那次。
和聪明的马东一比,有些人认为许知远太笨拙、太固执、太装腔作势;
再比如采访李诞那次。
有人觉得面对“佛系”青年李诞,许知远未免尖酸刻薄、故意找不痛快,更有甚者直接骂他:“这傻X,他想要的就是表达自己。”
总而言之,毁誉参半。
不过小N想说,褒抑或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态度背后的价值取向。
我承认自己喜欢许知远。
为什么?
因为当有人告诉你“996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你不996有的是人想996” “工作是人的意义”的时候,会有人站出来质疑道:
“不该是这样。”
而这个不合时宜的、喜欢提问题的人,就是许知远。
前者教你成为奴隶,后者告诉你你是自由的。
只有精神自由,才有改变这个不合理现状的可能性不是吗?
说回节目本身,小N很喜欢最近那期——许知远采访牛津大学人类学家项飙。
节目的最后,项飙指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附近”这个概念逐渐消失了。
人们要么习惯于处理家长里短、极度关注自我和家庭,要么在网络上大放厥词、指点江山,唯独介于两者之间的“附近”成了中空。
“附近”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个人与世界的真实连接。
透过“附近”的概念,个人能够将自己的情绪、感情在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完成投射和收到反馈;
同样,宏大的超越生活的叙事也将通过“附近”一层一层地将自己展示出来,并延伸向远方。
然而现在在我们生活中,“附近”消失的同时带走了我们对具体事物、具体关系的感知,人们被互联网转移到了宏大叙事中。
当生活和感觉被市场和技术重新塑造,反思能力无疑也在下降,思维越来越抽象,也越来越简单粗暴。
所有人都成了表现出惊人一致的情感的“雪花”。
所以,这个时候许知远问:“会不会产生新的情绪化或者野蛮化?”
项飙表示赞同。
在逐渐深入的提问中,许知远获得了一种智识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同时,对于我们观众来说,这场对话带给我们的将是反思能力的提升和对社会规训的警惕。
其价值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