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的外交主张很高明,却没能使苏联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2020-09-29     张爱谈情说爱

原标题:赫鲁晓夫的外交主张很高明,却没能使苏联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上的第一个分水岭。控制了苏联近30年的斯大林模式被彻底推翻,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时期造成的很多冤假错案,使苏联出现了一个解冻期。而在这次重要的会议上,赫鲁晓夫还提出了一项很有前瞻性的外交主张,即“于国际局势发展的几个原则性问题”,国内称之为“三和路线”。

赫鲁晓夫

所谓“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赫鲁晓夫主张改变斯大林时期“不让步、不谈判”的外交路线,主张为改善国民生活质量创造外部环境,提倡与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进行交流、合作,放弃斯大林时期武力输出的革命方式,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与西方国家进行竞争,并希望以社会主义优越的生产制度引导西方国家完成社会制度的转变。同时,赫鲁晓夫还强调不放弃非和平过渡的手段,还强调了防止世界大战的发生的问题。

赫鲁晓夫与斯大林

赫鲁晓夫的外交主张,在当时冷战的大环境下是极富前瞻性的,算是最早认识到两个阵营和平共处重要意义的人之一。而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也为践行这种和平的外交主张采取了很多切实的行动。比如1955年苏联从奥地利撤军、推动日内外谈判、改善与美国的关系等等。1959年,赫鲁晓夫甚至成为苏联历史上第一位访问美国的最高领导人。通过赫鲁晓夫的这些努力,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确实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这种和平外交政策的掩护下,赫鲁晓夫依然没能拜托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赫鲁晓夫访美

如果苏联能以和平共处为外交的总方针,那么他们首先应该着重解决国内的民生问题,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赫鲁晓夫确实看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重要性,比如在苏共二十大上,苏联的第六个五年计划中就强调了“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大约60%”的问题。但是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却依然没能纠正二战前为立足于备战而形成的的畸形经济结构。1940年,苏联重工业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为61.2%,1955年则上升到了70%,1960年则进一步上升到了72.5%。此外,赫鲁晓夫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盲目自信,开始放卫星。1959年,赫鲁晓夫提出要在3—4年时间里使苏联的肉、黄油、牛奶产量赶上美国,不过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以肉产量为例,当时苏联的年产量不过为美国的一半而已。

美苏冷战

除了经济结构的改革没能适应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赫鲁晓夫也依然没有放弃斯大林钟爱的输出革命路线。因为奉行所谓的和平外交路线,苏联开始把目光转向那些正在谋求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对这些国家的争取,成为那一时期美苏竞争的主要形势之一。加纳的恩克鲁玛、几内亚的塞古·杜尔都宣布自己忠于马克思主义,于是,这些国家都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古巴的卡斯特罗并未公开宣布自己的主张,但是他的弟弟宣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赫鲁晓夫如获至宝,立刻向古巴提供大量经济、军事援助。苏联希望能在美国的眼皮底下扶植一个忠诚的社会主义兄弟,而他们也为了能在拉美人民面前露个脸,甚至冒险向古巴运送导弹。结果,苏联人发现古巴人似乎管不住手里的危险武器,又背着卡斯特罗拆除了这些导弹。这使得赫鲁晓夫颜面扫地,而美苏也因为这场古巴导弹危机,险些爆发全面冲突。

赫鲁晓夫与卡斯特罗

作为一个在斯大林时期成长起来的领导人,赫鲁晓夫终究还是难以完全拜托斯大林的影响,毕竟所谓的“三和路线”,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渡”西方国家成社会主义啊!但是赫鲁晓夫在国际关系上的认识,相比于斯大林还是有很大的进步,也为战后的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OXr13QBURTf-Dn5et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