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不仅影响患者本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及社交,对家庭的破坏性也极强,有时候甚至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往往社会上的一些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也会有另样的眼光。
精神疾病犹如一颗定时炸弹,若不及时治疗或者看管的话很容易发生悲剧,这时候家属怎么看待精神疾病患者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精神疾病患者其实需要家属的细心关爱,甚至是帮患者拿定注意进行积极治疗,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属往往抱持相反的心态,这也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早期治疗:
1、否认心态。
精神病人早期多表现孤僻、懒散、暴躁、与亲人感情疏远,工作及学习能力下降等。当家中有人提出上述变化时,家中其他成员由于毫无心理准备和缺乏精神疾病常识,会否认是一种精神病的先兆,而把病人的这些表现当成“个性问题”或“思想问题”。
这个时候家属不去找医师咨询,而是想方设法对病态给予“合理化”解释。处处顺着病人做“思想工作”,延误了早期的诊断和治疗。
2、掩盖心态。
当病人的言行已经明显异常了,家属才意识他患了精神疾病。往往此时家属会情绪焦虑、心情恐慌,生怕别人知道家中有人患了精神病而有失“体面”,并担心病人的婚姻和前途受到影响。因此,采取了一些掩盖措施:
(1)不带病人去精神科看病,仅求助于内科或神经科;
(2)私下找精神科医师,还叮嘱医师替他们“保密”;
(3)有些存在侥幸心理,希望不治自愈;
(4)更多的人相信迷信,求神拜佛,请巫婆、神汉“驱邪”;
(5)或给病人娶亲“冲喜”;
(6)或求助于某些秘方在家中,致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3、心急乱投医
病情加重以后,许多病人表现伤人、毁物、外跑、闹得家庭和单位不得安宁;病人的言行已无法管束,掩盖病情的种种做法宣告失败。家属这时可能不顾及“面子”,心急如焚、急切求治。
但也是这种希望速战速决的迫切感让有些家属送病人住院治疗后,三天两头探视,总觉得病情好得不够快,要求医师换药治疗;有的看到治疗效果不明显,便指责医师技术不行,欲另求高明;有的过早地接病人出院,另图良方;有的盲目相信一些虚假广告和社会上的不实传闻,甚至不远千里求医讨药,更有甚者,不惜花大价钱给病人买所谓的“补品”!
精神病人多不认为自己有病,不会主动求医,还拒绝治疗。患者病情越来越严重,对求医问药越反感,因此求医决策的重任就落在家属的肩上。这时,家属就应该重视处理了。
首先,要弄清楚精神异常的性质与程度。家属应在掌握精神病常识的基础上,对被怀疑者留心、仔细观察。若发现确实存在某些奇异的征象时,家属应及时找精神科医师咨询,弄清精神异常的性质和程度,并征求医师对处理的建议。
第二,不能讳疾忌医,应尽早送病人去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不要拖延或回避。切不可沉迷迷信,可能会使病人遭受身体上的折磨、精神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耽误了治疗,拖延了病情,增加了疾病治疗的难度。
家庭的态度和治疗是否及时、系统及治疗的成败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面对精神疾病,最好是选择住院治疗,因为住院便于对患者进行系统治疗,有利于获得理想的疗效,降低药物副作用,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而家庭成员充分谅解精神病人各种病态言行的基础上,多给予患者关心爱护、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这对促进疾病的恢复会起到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