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说法,叫做野钓只能钓慢鱼,据说是因为野外水域,水广鱼稀,鱼的相对密度比较稀少,所以就算发窝了,进窝鱼始终是陆陆续续,鱼口快反而不正常;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其实很难说,野钓想要连竿,确实要困难一些,但是鱼口的快慢,是否能连竿,严格来说,只和窝点、窝料有着主要关系,在野外水域,除非被电、网光顾过,正常情况下,只要窝点的位置,选的不太离谱,窝料的味型不是太奇葩,发窝是早晚的事,而连竿给口,也是迟早的事。
要说打窝,这就有很多值得说道的了,不管是打窝的方式,如抛撒投,亦或者器具辅助,如打窝器、打窝袋、打窝船等等,还是窝料的种类,如种饵,玉米、酒米、麦粒、红薯等等,如商品饵,如饲料颗粒、草棒子等等,如自制面饵,血饵、草捆、肉骨头等等,只有想不到,就没有做不到的,但是要说打窝效率最好,聚鱼最快、发窝最快的打窝方式,那还得是抽窝。
所谓的抽窝,就是用商品饵制作窝料,将窝料带在铅坠或者双钩钩柄处,将窝料直接抛投到相对固定的钓点,而抛投窝料的周期,比较固定,频率可快、可慢;因为主要窝料都是商品饵,所以窝料进水之后,不仅在窝点的水底残留大量窝料,从窝点上方的水皮,一直到水底,都有着相当密度,溶散而未沉底的饵料,不仅饵料的味型散发区域很广,就动态视觉效果而言,能快速、高效的在窝点打出一个立体的雾化诱鱼区域,诱鱼的效果是十分惊人的,只要窝子抽的好,在短期内就能将窝点附近的鱼群吸引进窝,堪称是大小通杀,但是,也有钓友认为不好使,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招惹小鱼,第二,没大鱼给口;
要说抽窝这种打窝方式,最早的时候,是应用在竞技钓比赛上,为了公平起见,是不允许比赛选手抛投窝料聚鱼的,但是钓鱼必须要打窝,不打窝没办法聚鱼,仅凭拉饵诱鱼,钓尾还好说,钓斤赛那就纯属找不痛快了,所以有选手会在调配窝料时,利用拉丝粉的黏连效果,将饵团待在铅坠,直接用手竿荡到钓点,而饵团进水后会沉落窝点,从而起到打窝诱聚的效果,再后来,这种抽窝的方式,又被应用到黑坑钓中,而不少黑坑转野钓的钓友们发现,在野钓中,这种抽窝手法,诱聚效果也不错,但是,因为商品饵易溶散,易雾化,确实容易招惹小鱼,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又分别该如何解决呢?
1、饵料溶散太好,势必招惹小鱼
经常有钓友说,腥饵易招惹小鱼,其实这只是一方面,严格意义来说,腥香的饵料,只要是鱼,就没有不喜欢的,无非是小鱼警惕性差,有的吃就抢,因为大鱼来了就得逃命啊,所以能吃多少是多少,所以不少野钓老鸟,饵料其实腥味是很浓郁的,就是这个原因;其实真正招惹小鱼的因素,还是溶散太好,雾化太好导致的。
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小杂鱼,杂是因为鱼的种类繁多,比如白条、麦穗、鳑鲏等都喜欢追食颗粒直径小的食物,而小,多是指鱼的体型比较小,而体型小的鱼,鱼唇张开的幅度势必不大,所以溶散好,再带着香味的饵料,就很容易招惹小杂鱼,而就算使用味型素淡的饵料,其实效果也是一样,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控制窝料的溶散效果,最常见的,就是添加粘粉,或者加大饵水比,将窝团打黏,这样进水之后,并不会轻易雾化、溶散,但是味型并没有多大变化,这样小杂鱼吃不到,自然闹窝的频率就少了;
2、抛投不精准,大鱼不敢进窝
抽窝看似简单,但却是很考究基本功的,在实战中,小鱼往往会从窝料最多的地方开始觅食,因为进窝的小鱼是一群一群的,如果先从食物最少的地方进食,效率上就会差很多,所以闹窝往往都放生在钓点和窝点重合,而且窝料最多的地方;而大鱼进食,往往是从窝子最外围,也就是窝料最少的地方开始,因为这样做的唯一个好处,就是安全,一旦有什么不对劲,可以马上逃窜,而这也是老鸟们下杆的位置,往往会将钓饵打到窝子边上的原因了。
那么这个时候,窝料集中,抛投精准,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只有抛投精准,才能让窝料相对集中一些,这样虽然不可避免的招惹小鱼,但是只要耐得住性子,控制钓饵的溶散速度,将钓饵放置在窝子外围,不仅有口,而且中大鱼的概率还高了很多,虽然位置偏移了十几厘米,但是效果很明显不同;如果抛投精准,自然大鱼进窝的概率比较大,如果抽窝不太精准,散布面太大,那就算小鱼进窝也不会集中,那更别提这种情况,大鱼根本就不太可能进窝了;
3、抛竿的频率,决定着连竿的节奏
抽窝是讲究频率的,当然,并不是说我们抽窝时,如同弹琴或者弹吉他一样,要符合拍子的节奏,我们只需要按大约固定的时间间隔,将窝料抽到窝点即可,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一旦有鱼进窝,可以让进窝鱼习惯这样的击水动静、节奏,可能刚开始会略有惊吓,但是节奏固定、发声处固定,只要在起鱼时动静不是太离谱,基本上不用担心惊鱼散窝,反而是无节奏的抽窝,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可能会钓上三五条小鱼之后,就会发现始终只有小鱼在窝子里,其实就是这个原因了。
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要区分水域,如果是黑坑钓,其实讲究倒没有这么多了,因为黑坑水域封闭,面积小,就算惊吓了窝点附近的鱼,躲也没地躲,对鱼来说,早都习惯了;而在野外垂钓时,就要分鱼情了,一般情况,我们会短间隔、高频率的抽8~10次窝子,大约间隔可以控制在30~60秒一次,一旦鱼口来了,根据鱼口的快慢再做调整,如果鱼口很快,那么每连竿3~5竿之后,就要及时补一杆下去,到鱼口放慢时,就要参照这个间隔,上2~3条鱼,就要及时补一竿,如果鱼口能连上,那说明进窝鱼还不错;如果这样操作,鱼口还是比较慢,那就需要延长补窝的间隔时间,可以参照上鱼的间隔时间,如果少于3~5分钟,那就3~5分钟补一竿即可,如果超过3~5分钟,那就6~8分钟左右补一竿,一直到有连续的鱼口出现为止。
总结语
抽窝这种打窝方式,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旦抽窝已经20~30分钟了,连小鱼闹窝的口都没有,就要及时果断放弃这个窝子,这说明在这个窝子附近方圆50~80平米左右根本就没什么鱼,亦或者鱼口应该非常糟糕,否则抽窝这种打窝方式,就算是冬钓,在抽窝40~60分钟左右也一定会发窝;在更换窝点之后,如果在这个时间范围内,还是没有鱼口(包括小鱼闹窝),那基本上可以放弃在该水域继续垂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