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天空
感受法治新生态
“肤色”暗淡要涂显色“底妆”
“肤质”干燥要补水加湿
光线不够要提高亮度
特殊情况还要用上滤镜…
这是在给女孩化妆拍照?不,这是采集痕迹物证的场景。其中用到的环形灯、外置闪光灯等,都是当下常见的拍摄工具,看似与痕迹取证毫不相关,但在蔡荣泉手中却掀起了一波新“潮流”。
人物名片
蔡荣泉,厦门市湖里刑侦大队技术科科长。他专研摄影技术、摸索提取技术等,捣鼓出了各类新潮的取证提取模式。但他最“潮”的当属应对新型违法犯罪,创建网络勘查实验室,将现场勘查的范围延伸到虚拟网络。实验室投用后,蔡荣泉带头为近千余起个案、系列案件检验了3000份检材,为案件审讯提供了有力证据。
爬6米高拍下关键痕迹
在20世纪90年代,技术民警的装备较为简单。“一把刷子刷天下,一台相机拍全套”,是现场勘查的常态。蔡荣泉是摄影爱好者,为了更好地取证痕迹物证,他研究了许多痕迹拍摄技巧。
在科室中,蔡荣泉的现场勘查背包是最重的:除了装有磁性粉、刷子等常用勘查工具外,还装着外置闪光灯、引闪器、环形灯等各类拍摄器材,甚至还有补水仪等化妆用品。
蔡荣泉说,首先要根据痕迹客体,研究痕迹形态特征,并选择合适“妆容”,不清晰的痕迹要用荧光喷雾打一层显色“底妆”,太干燥则要用补水仪补水加湿。拍照时,有的痕迹需要环形灯聚拢光线,有的要用外置闪光灯提高亮度,特殊情况还要加上各式滤镜。这些研究成果,是蔡荣泉玩转摄影器材、学习最新痕检技术的过程中总结出的。
此前,一家首饰店被盗,店铺二楼外的顶层玻璃破损。蔡荣泉猜测,嫌疑人可能在上面留下了痕迹。他爬上近6米高的顶层玻璃,在玻璃边缘处找到一个重要痕迹。蔡荣泉表示,想要拍摄透明玻璃上的痕迹,传统方法是借助其他介质,但这样可能会影响痕迹更深层的检测效果。于是,他想到利用环形灯聚光,成功完成取证。
除了自己摸索外,蔡荣泉还带动团队一起研究,在技术科推动了每日“随手拍”活动。技术员把拍摄的照片发在群里,大家根据摄影角度、光线选择等评价照片效果,在提升痕迹拍摄能力的同时,也增加团队凝聚力。
“破烂堆”里“掏”出证据
蔡荣泉的背包里不仅有物证袋
还有4个超大塑料袋
每次从勘查现场返回
这些塑料袋总是满的
袋子里,能掏出破杯子、废弃包装袋
甚至是从垃圾桶里翻出的纸巾
有一次,蔡塘一出租屋内发生盗窃。出租屋内环境较为脏乱,零散物件多,现场还被翻得一团乱。蔡荣泉在现场勘查了好几个小时,临走前带走了四五袋物证:食品包装袋、月饼盒,就连旧袜子包装袋都没落下。屋主对此不以为然:“这些东西能有什么用?”但正是在包装袋上,蔡荣泉检测出了一个痕迹,对比匹配了嫌疑人。
现场勘查也是个“良心活”
勘查成效除了依靠技术
更要耐心细致,翻垃圾桶是必要程序
垃圾桶里的垃圾,他要逐个检查,且拍照取证,就连揉成一团的纸巾也不能放过,打开来看一看、闻一闻,甚至还要带回去做检测。
在一起盗砸车窗案件中,蔡荣泉对车辆勘查后没有得到有效信息。再次勘查时,他在车门的脚踏板上发现一口痰。“脚踏板靠近墙壁,不可能是过路人吐的,也不是车主吐的,很可能与嫌疑人有关。”忍着恶心,蔡荣泉提取了痰渍,果然锁定了嫌疑人。
作为技术民警
现场勘查时还要有责任感
工作中常会遇到“乌龙”案件
因此必须沉下心排查
有一次,一名男子报警称自己睡觉时被溜门盗窃,手表被盗了。蔡荣泉勘查现场后,未发现外人进入的痕迹,不像被盗。但男子坚称,手表不见了。为了帮男子找到手表,蔡荣泉询问其生活习惯,了解到男子习惯把手表放在枕边,但床铺周围并未找到。最终,把整张床掀起后,蔡荣泉发现,手表被老鼠叼进了老鼠洞,表带还露在外面。
创建网络勘查实验室
时代在发展
警务工作也在变革
从传统的现场勘查到虚拟的网络勘查
蔡荣泉走进了新潮领域
2016年,蔡荣泉带头组建了网络勘查实验室,将电子数据取证做深做强。他带头提取、梳理了容量约15T的固定嫌疑人电子犯罪数据,为非接触性案件侦查、审讯提供有力证据。
去年,湖里警方捣毁了一个以公司化运作的诈骗团伙,团伙成员达几十人,每个人手上最多有40多部手机。这仅靠技术员完成电子数据取证是非常困难的。
蔡荣泉主导当天的取证工作,他根据前期掌握的案件特点,制定详细的现场取证流程,并对参与行动的侦查员进行电子取证方面的培训。在短短的7个小时内,初步完成对现场60余台电脑、近200部手机的固定、提取,还原嫌疑人诈骗实情的过程。最终,警方抓获嫌疑人20名,确认了受害者50余名,涉案金额达100多万元。
作为实验室的中流砥柱,蔡荣泉的技术从何而来,答案就两个字:自学。
他的新潮技术,都是通过自学而来。例如,想要获取嫌疑人手机里的电子数据证据,首先要解开锁屏密码,而嫌疑人不肯说出密码的情况常有。“我只能从网上找方法,一种一种尝试。”蔡荣泉先在自己和家人的手机上反复尝试,成功了才运用到嫌疑人手机上。
为了做好电子数据取证,光是数据提取工具,蔡荣泉就研究了上百种。数据中有不少隐藏或破损的文件,他要通过工具将其一一找到并修复,找到的关键证据后,还要检测辨别其真伪。久而久之,他甚至掌握了一定的手机维修技术,用来修理嫌疑人损坏的手机。
曾在一起案件中,嫌疑人电脑中的数据经过多渠道加密,而这些加密技术是蔡荣泉从未接触过的。他放弃了“五一”假期,和技术民警在这台电脑花费了30多个小时,一次次尝试,最终提取到658G的电子数据,并从中找到了证据。
编辑:方琮 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