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扇门
文|汪京
今年的冬天有些怪,丝毫没有冷的意思,仿佛站在月台上的恋人想挽住深秋的双臂,不肯放手与心爱的人儿告别。就在这个温暖如春的冬日里,我随“文化名人走进桐城”一行,领略桐城山水风情,感受老城几近被时光遮蔽的文化气息,心下感慨良多。
我是一个无名小辈,应陈老师的邀请,有幸与省内著名文化大咖们一起,在行走中品读桐城的文化和历史。这为我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门。我生于斯长于斯,却发现自己对桐城本土的地域文化知之甚少。除非耳熟能详的“桐城派”、“六尺巷”、“父子双宰相”、“文庙”等等,而与此相关的历史和龙眠山深厚的文化蕴藏大多一知半解。私下竟以喜欢文学专长写作自居,现在看来,未免太过轻浮。想起之前的一次古迹探寻和两次文人聚会,其间我洗耳恭听老师们畅谈“唐宋八大家”、桐城的名胜古迹、名流轶事以及佛家经典,深感自己才疏学浅,只好用沉默来掩饰羞愧难当。
此次笔会之行更让我刻骨铭心。五十多人的队伍,陌生的或熟悉的,自由结伴,谈笑风生。没有长幼尊卑的客套,没有世俗拘泥。这一刻,让思想清零,任身心在山水自然中随性放逐,在深不可测的桐城历史文化中漫游。平日常叹“难得浮生半日闲”,此刻的闲适与美好,竟感觉来得有些突然。原来,在你强大的生活惯性里,有扇门,只要你敢于尝试,便可轻松为你打开。平素,喜欢在热闹的人群中保持安静,向来内敛自持的我,悉心聆听作家诗人们的言语交流,拍着自己欢喜的如画美景,孤自追随人群之外的那份空灵与纯粹,默默感知桐城的山水文章,沉浸在历史的长空与韵味中。
现在是枯水期,恰逢今年干旱,嬉子湖的湖水并不充盈,裸露在外的湖堤终于有了长脸的机会。沐浴着晨曦,我们享受着这难得的时光偶遇。游船在碧波中畅行,穿着救生衣的我们静静地在船头吹着暖风,没有喧嚣,每个人都在寻找着各自的欣赏角度。唯一相同的是,那艘飘摇在波光粼粼水面上的木船,那位坚定地立在船头撑着长槁带着斗笠的渔民,引起了大家拍照的欲望。闻名遐迩的嬉子墩,风景迷人的松山,是最好的背景衬托。好一幅水天一色的水墨画!随着游船的移动,我感觉到了若即若离。有些景色,有些人也许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离开水域上岸,心中依然眷恋“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洒脱与独立。
享有“擅江北名山之秀”赞誉的龙眠山,境内秀美的自然风光自不必言,独特之处是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处处遗址、一座座墓葬、一块块石刻,都是桐城人文历史的忠实见证。龙眠山上每一处文化遗存,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或传说。我想象,随着耳畔的风声、脚踏的落叶声、峡谷的流水声、林间的鸟鸣声,它们会传播到桐城之外更遥远的地方。这对桐城游子而言,未尝不是一种家乡情怀的慰藉,对异乡人未免不是一种身临其境的向往。从桐城派代表作家刘大櫆的《游碾玉峡记》的字里行间,我分明感受到了龙眠胜景的无穷魅力。山高路窄,峡深水秀,石耸林密。
一路拾级而上。穿行于山水之间,清空杂念,在自然和人文的秘境中,让身体与灵魂毫无羁绊地自在遨游。这是努力生活之外的另一种别样馈赠。只要用心,生命中的另一扇门,总会在不经意间为你悄悄洞开。我随行其间,用脚步探出了门外的另一番天地。
201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