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风波中的美国品牌:如履薄冰

2019-10-09   华人家族财富

Photo by Edgar Chaparro on Unsplash

1.

所谓蝴蝶效应,即香港的乱局,引发NBA遭到中国抵制,可能最终伤害耐克。

这家运动品牌同时与NBA和中国都有着密切联系,目前被认为是“躺着中枪”风险最高的品牌。

大中华地区是耐克公司一年多来业务发展最快的地区,该公司不止一次提到乔丹等品牌在海外市场“表现优异”,其中,中国市场无疑贡献巨大。

财报显示,剔除汇率影响,2019财年耐克在大中华地区的销售额高达62.1亿美元,同比增长24%,增速领跑全球四大主要区域。

具体来看,大中华地区营收增幅超过10亿美元,息税前利润达到23.76亿美元,同比增长31%。

如此亮眼的成绩,难怪耐克公司首席执行官Mark Parker对媒体表示:“我们一直是,也会继续是个扎根中国、为了中国(消费者服务)的品牌,我们对在中国所建立的关系和所做的投资感到骄傲,也会继续做下去。”

如今,它已发现扎根不易。

Photo by Eddy Lackmann on Unsplash

2.

由于耐克与NBA联系紧密,两者的品牌形象甚至直接挂钩,因此引发了广泛忧虑。

事实上,NBA与耐克早有球衣合作协议。耐克目前是NBA的独家球衣赞助商,双方的合作始于2017-2018赛季,合约长达8年。

在休斯敦火箭队总经莫雷发表涉港言论,以及NBA总裁亚当·肖华为其辩护后,中国媒体已经暂停了NBA季前赛的转播安排。NBA遭到抵制后,媒体第一个想到的品牌几乎都是耐克。

大洋彼岸的美国,耐克公司的代表没有立即回应CNBC要求置评的请求。或许事件太过敏感,公关团队仍在紧急开会吧。

对于耐克而言,现在最大的担忧是,部分中国消费者可能拒绝购买NBA品牌或篮球相关商品。又或者,穿耐克鞋都有可能成为问题。

流言已经无法避免。反应最灵敏的永远都是资本市场,耐克相关证券目前都受到了高度关注。

耐克股价周二下午跌幅超过1.5%。事实上,耐克股价今年以来已累计上涨约24%,近日曾创下94.75美元的历史新高。

据说,美国资本市场的各大分析师们,这两天不提到耐克,都显得不专业似的。那么,他们怎么看?

Photo by Charlie Egan on Unsplash

3.

目前看来,专业人士还算冷静。

根据CNBC的报道,至少有一位分析师已向客户进行说明,称他预计任何对于耐克的担忧都被“夸大了”。

“特别评估表明,耐克品牌在中国仍然非常强大。中国消费者将耐克视为一个全球性运动品牌,与任何国家或任何地区没有关联。”

Susquehanna金融集团分析师Sam Poser周二下午如是说。在其看来,耐克的消费者认知是全球性的,并不特别指向特定国家,因此对于特定政治事件相对超然。

“(耐克)管理层过去曾指出,自耐克开始在中国销售产品以来,其经营理念一直是‘中国有、中国享'(of China, for China),而非仅仅是一个希望利用中国消费增长的美国品牌。”Sam Poser说,“伴随着耐克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这一理念一直奏效。”

如今,无论抵制NBA事件如何收场,耐克的“全球性形象”确实迎来了一场测验。对于商界而言,这是比股价波动有意思得多的话题。

Photo by Joao Tzanno on Unsplash

4.

NBA深陷舆论漩涡,以及耐克受到波及,也为其他美国品牌提了个醒。

目前,包括Vans(范斯)和Tiffany(蒂芙尼)在内的其他美国品牌,被美国媒体形容为“行事风格异常谨慎”。

Vans是1966年诞生于美国南加州的原创极限运动品牌,致力于在发展原创性的同时支持全世界的极限运动。Tiffany则是世界著名的珠宝品牌和美国设计名门,1837年诞生于纽约。

媒体注意到,这些在中国有重大商业利益的品牌,都在刻意保持低调。需要指出的是,它们不仅在中国小心谨慎,回到美国也得面对公关问题。

这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想必NBA总裁亚当·肖华这两天深有体会。

肖华昨日已经连夜抵达上海,他希望与中国篮协“直接沟通”,以期实现“最终和解”。对于他的表态,中国网络舆论自然是不买账的,但如果去看看美国舆论,质疑他的也大有人在。

美国国内,NBA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议员、政客、网民指责它为了钱“可耻地低头”。看到NBA“两面不是人”的处境,其他美国品牌看来会将“行事风格异常谨慎”进行到底。

就像古希腊人说的那样:愚蠢的人,说大道理。聪明的人,说事实。而有智慧的人,不说话。

- The End -

撰文 ACE

ID:cnfamilywealth 非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