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四季轮换,岁末将至。
回望2019,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蹄疾步稳,足音铿锵。
这一年,北京将落实高质量发展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滚石上山之力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今天开始,发改君将推出“阔步2019”专栏,盘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共同感受高质量的这一年。
……
一系列数据,是北京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注脚。
近年来,北京市着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不断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同时以调结构、促转型、强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从数据上看——
2012年—2018年北京市GDP年均增长7.16%,2018年人均GDP超过14万元人民币、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人24.4万元,均居全国第一;
能耗下降率预计连续13年超额完成国家考核任务,能效水平居全国31个省区市首位;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服务业占比达81%。
在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基础上,首都经济发展实现运行平稳、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
近日,北京市发改委召开“本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媒体解读会。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林恩全出席解读会,介绍今年以来北京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旁听,从七大方面了解2019北京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注重疏解整治与优化提升相衔接,大力推进城市功能布局优化,系统提升城市建设和发展品质。
首都核心功能提升
集中开展中心城区重点区域整治提升,加大故宫周边、什刹海地区、天坛周边等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环境景观提升,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任务基本完成,府学胡同、东绒线胡同等一批文明街巷连片亮相。
人居环境提升
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设定1600公顷拆后土地“留白增绿”目标,2018年完成1683公顷,今年已完成增绿1452.16公顷,建成13处城市森林、60个口袋公园。
公共服务提升
加快优化公共服务布局,北京城市学院顺义校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精准补齐便民服务网点,2017年以来全市建设提升7类基本便民网点3929个。
产业转型提升
积极利用腾退空间引入高端要素,促进产业升级。比如,动物园批发市场转型为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一年来中移金科、建信金服等60余家重点企业入驻,年收入近千亿元。
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唯一出路,在创新制度改革、创新生态营造和创新空间拓展方面持续探索,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国际一流的环境。
创新制度越来越活
今年北京发布实施“科创30条”,通过赋权激励、破除人才制度壁垒、简化科研管理流程等,切实增强创新动力和活力;依托冬奥会、世园会、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重大活动重点工程,推出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建设项目;新增怀柔科学城、顺义临空经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环球影城4个国际人才社区,全市国际人才社区试点区域扩至8个,实现“三城一区”全覆盖。
创新生态越来越好
刚增选出的两院院士中,北京地区共有59人当选、居全国首位;最新的独角兽榜单中,北京82家企业入选、占全国四成。一批重大基础前沿科技成果涌现,屠呦呦团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高度认可;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在美国获批上市,改写了中国抗癌药“只进不出”的历史。
创新空间越来越广
“三城一区”是首都科技创新的主平台,也是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中关村科学城注重“聚焦”,智造大街建成全国首个覆盖全产业链条的创新型生态链社区。怀柔科学城注重“突破”,“科学+城”建设框架全面拉开。未来科学城注重“搞活”,形成“混合型”研发格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注重“转化”,13家产业中试基地挂牌运营。
北京统筹实施“10+3”高精尖产业发展系列政策,致力做准做深做透细分行业,促进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高效配置,产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细分领域更加聚焦。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实施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成立5G研究院和5G产业基金,年底前五环内5G基站实现连续覆盖,首款工业5G通信商用芯片完成投片。人工智能方面,发布“人工智能十五条”等一揽子政策,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全国近一半人工智能人才聚集在北京。1-10月全市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和5.4%,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均在五成左右。
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近五年服务业占全市经济比重逐步上升,2016年比重首次超八成,2018年达81%,服务业增速保持稳定有力支撑了首都经济平稳增长。前三季度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三大优势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合计达68.6%。
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区域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农村地区和城南、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地区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城市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遴选152个村开展“百村示范”工作,预计年底前编制完成第二批1300多个美丽乡村村庄规划。“一户一策”精准帮扶低收入农户,前三季度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万元、增长18.1%。
推动南北均衡发展
坚持“筑高地”与“补短板”并重,城南地区对首都城市功能支撑作用逐渐凸显。高精尖产业加快布局,北京融资担保投资集团、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等一批金融企业入驻丽泽商务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综保区和自贸片区规划建设工作正在同步开展,国家购物小镇、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加紧谋划,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加快打造。
城乡结合部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聚焦“提质增绿”,城乡结合部面貌大幅提升。第一批“一绿”地区城市化试点收官,累计拆迁腾退建筑面积448万平方米,实施绿化470公顷。
生态环境改善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北京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让人民群众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态空间。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今年北京实施国Ⅲ排放标准柴油货车在全市域限行等政策,淘汰国Ⅲ标准重型柴油车3.85万辆,推广纯电动汽车29.56万辆,空气质量改善明显,1-10月细颗粒物平均浓度41微克/立方米。在水环境方面,今年第二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经过两轮三年行动,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大尺度建设城市绿色生态空间
高质量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基本形成以“郊区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一道绿隔地区郊野公园、中心城休闲森林公园”为骨干的城市森林公园体系,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38.6%提高到2018年的43.5%,今年已完成造林绿化23.79万亩。
改革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北京始终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以改革带动开放,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持续加大
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28项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助力我国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排名提升15位,连续两年成为改善幅度最大的10大经济体之一。企业开办全面进入“1”时代,建立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一站通”服务系统,“三零”服务扩展到全部市政领域,办电达到全球最佳水平。狠抓企业“服务包”承诺事项落地,截至10月底市区两级共为1210家企业送出“服务包”,解决各类问题3120个,12345市民热线企业服务功能正式上线运行。
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加快推进
177项试点任务已实施110项,制定实施科技、互联网信息8个重点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宝马海外市场数字化公司等一批项目落地。金融业扩大开放取得新进展,境内有限合伙人境外投资试点获批,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等一批外资机构在京落地。1-10月,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领域实际利用外资112.2亿美元、占全市的83.4%。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北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业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加大稳岗就业支持力度,提高稳岗补贴、用人单位岗位补贴标准,共惠及职工超过200万人。1-10月新增就业32万人、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分别保持在1.5%以内和4%左右的低位。个税改革和社会保障待遇标准调整有效带动居民收入增长1.4个百分点,1-9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7%。
公共服务短板精准补齐
落实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预计全年新增幼儿园学位3万余个,新增100所集团覆盖学校。院前医疗急救效率明显提升,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3%。实施养老服务补贴津贴管理办法、惠及老年人75万多名,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覆盖率超过95%。
社会治理更加精细
持续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和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诉即办”工作机制。1-10月12345市民服务热线响应率始终保持在100%,群众满意率从年初的64.61%上升到85.39%。改革街道社区管理体制,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推动街道办事处条例立法。深化“回天有我”社会服务,积极探索超大型社区治理新模式。
经济发展高质量、城市治理高水平、生态治理高标准、百姓生活高品质……首都经济社会正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一个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北京,正在渐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