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生死两茫茫,佳人可再得,苏东坡与马盼盼的故事

2020-03-31     王俊杰猛

王俊杰猛 今日头条

苏东坡的妻子是王弗,可惜王弗早逝。苏东坡于是写下了千古绝唱十年生死两茫茫,以纪念王弗。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四十二岁的苏轼任徐州太守。

刚刚上任,徐州就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苏东坡亲临抗洪第一线,冷静指挥,动员一切力量将洪水挡在了城外。

四十多天后,洪水退去,苏轼这才想起徐州有座燕子楼以及两百多年前唐晚名妓关盼盼在这里香消玉殒的故事。

于是,他在燕子楼上住了一夜。


这个夜晚,苏轼在“明月如霜”的园子里,感受“好风如水”、“曲港跳鱼”的情境,就连“圆荷泻露”的嘀嗒声也隐约能听见,可见环境是如此的静逸。

苏轼睡下后,梦见了关盼盼,并从梦中惊醒,他惆怅万分,披衣起身,恍恍惚惚围着园子转悠,不知不觉,把园子走了一个遍。

感慨万千,苏轼挥笔写下了一首《永遇乐》,副标题是“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在这阙词中,苏轼发出了“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感叹。

凑巧的是,当时的徐州也有一名官妓,与关盼盼同名,叫马盼盼。

这位马盼盼,十分欣赏苏轼的书法,一直希望跟随苏轼写字,而且她也很有天赋,模仿苏轼的字挺不错。

当时官1场的明规则就是:官员喝酒,允许能歌善舞的官妓陪酒,这些官妓的职责就是唱歌跳舞以增添酒兴。

宋朝还有一项明规则:官员叫官妓陪酒,是工作需要;但是,如果官员与官妓发生性1关1系,就要受到处罚。


苏轼为防徐州水灾再次泛滥,在东门城上建了一座“黄楼”,黄为土色,寄寓“以土克水”之意。

为此,苏轼的弟弟苏辙写了一篇《黄楼赋》,苏轼亲笔书写《黄楼赋》,准备刻在碑上立于“黄楼”内。

某天,苏轼写字写到一半时,因有事离开了一会。

马盼盼一时兴起,拿起苏轼的笔,续写苏轼还未写的“山川开合”,也许是因为刚写完这四个字,苏轼就回来了;也许是写完这四个字,马盼盼觉得和苏轼的笔迹还有差距,就不敢往下写了。

反正,苏轼看到马盼盼写的四个字后,微微一笑,并没有重新写,只是稍加润饰。

后来流传下来的《黄楼赋》碑文中的“山川开合”,实际上是马盼盼的笔迹。


作为一名官妓,马盼盼敢在太守兼大诗人面前班门弄斧,可见除了她活泼俏皮的天性以外,足以说明她与苏太守的关系非同一般。

而马盼盼摹仿苏轼的笔迹,几可乱真,除了她的书法方面具有天赋以外,还可以看出,她学苏轼的字,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苏轼对那些沦落风尘的女子,一向非常怜惜,何况像马盼盼这样聪慧娇娆的女子?

因此,在苏轼知徐州期间,马盼盼跟随左右,扮演着女秘书兼红粉知己的暧昧角色。而马盼盼深得苏轼的怜爱,除了姿色与才气外,想来,她的名字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在苏轼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关盼盼”情结。

或许苏轼看到马盼盼,就会想起关盼盼。


僧人道潜是苏轼的莫逆之交,他长相英俊,文采出众,写诗下笔立成,让人叹服。

有一次,道潜到徐州来看望苏轼,被安排居住在逍遥堂。

一天,苏轼设宴招待完客人,身边正好有一大群官妓,未让她们“下班”,就直接把这些风姿绰约的美女带到道潜这里来了。

苏轼是个乐天派,有时喜欢捉弄朋友。本来,带着妓女去拜访和尚,就是违背礼俗的。这次,苏轼来看道潜,带来的却不是一个官妓,而是一群官妓。


苏轼指使马盼盼上前,向道潜求诗。只见道潜镇定自若,要来纸笔,一气呵成,写了一首绝句:

“寄语巫山窈窕娘,好将魂梦恼楚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我有点污,上下狂一句让我浮想联翩】

这首诗是道潜用来回敬或者说是调侃苏轼的,因为你派妓女来向他求诗,首先就是你调侃在先,所以回诗一首,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道潜称马盼盼为“窈窕娘”,可见她的妖娆美丽,然后又用了“巫山”和“楚王”两个典故,将苏轼调侃了一番。

道潜的意思就是:盼盼美女,你去给苏轼带个信,面对你这样勾人心魄的娇娃,他苏轼不能一亲肌肤,就让他在梦中懊恼吧,就让他心痒难熬吧!而我早已摆脱尘俗的欲念,我的心就像沾了泥巴的柳絮,是不会跟随春风轻薄地翻飞的。

道潜就像一位宋代的心理学家,一眼就看出苏轼的心思,对于马盼盼,苏轼宠爱非常,但按照朝廷的规矩,又不能与马盼盼来真格的,好遗憾啊。


马盼盼何尝不是对苏轼情深意长?

但她即使将崇拜爱慕之意向苏轼倾心表白,但碍于她的官妓身份,苏轼也是不敢“越雷池半步”的。

苏轼本来政1敌就多,那些想整他的人,正担心找不到他的把柄呢。

如果苏轼与马盼盼发生私情,一旦被人抓住,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这首诗由马盼盼递给苏轼后,苏轼对道潜的调侃没有正面回答,只是避重就轻将道潜和尚夸了一番,说:“我也曾看见柳絮落泥中,认为可以入诗,想不到被你抢先了!”

后人有人认为,苏东坡的两首送别词《江城子·恨别》、《减字木兰花·彭门留别》都是写给马盼盼的。


苏轼在徐州呆了两年,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改知湖州。

“烟花三月下扬州”,春暖花开的三月,从古到今都是江南最美丽的季节。

两年时间里,马盼盼那么近距离地看见了心中偶像的喜与悲,那么幸运地感受到了一位大诗人对自己的疼惜和爱怜,在这最美丽的季节他要离去了,马盼盼平添了无限的伤感。

苏轼也觉得他与马盼盼相聚的时间太短,所以感叹:“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苏轼的感受,也是马盼盼的感受。马盼盼流泪了,与苏轼携手“折残红”。马盼盼的泪一开始流,就再也收不住了。

于是苏轼说她:“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苏轼还说,端着玉觞,喝不下酒,因为酒杯中有“佳人千点泪”。


苏轼走后,马盼盼不久就去世了,她去世的时间大约在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或者稍前一些,也就是说,在苏轼离开马盼盼后大约四年左右,马盼盼死了。

按现在的说法,马盼盼是相思成疾,免疫力下降,最终新陈代谢下降,被细菌或病毒侵袭而死。

词人贺铸曾经写过一首《和彭城王生悼歌人盼盼》的诗,来怀念马盼盼,并在诗题下注云:

“盼盼马氏,善书染。死葬南台,即凤凰原也。生赋诗十篇,因和其一,甲子四月望。”

马盼盼的死因,贺铸没有道明。

马盼盼为苏轼所迷,一腔痴情却得不到任何结果,抑郁而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39bO3EBrZ4kL1ViHG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