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夏天一到,胃口就不太好,现在的年轻人可以躲在空调呼呼的室内吃着重口味的火锅唱着歌,享受夏日的美食。
但从前人们没这待遇,炎炎夏日一到想到生火做饭便头疼,汤汤水水的吃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于是凉菜就成了这个时节的宠儿,而在苏州人的餐桌上,“糟菜”就是这样一个备受欢迎的美食大家族。
“糟”是江南一种凉菜的制作方法,主要是用酒糟及其他一些配料制作成的食品,像用糯米与甜酒药发酵出的苏州太仓糟油就是一绝,百年前还曾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金奖,(袁枚《随园食谱》云:“糟油出太仓,愈陈愈佳。”)鲜美爽口,更是香气怡人。
像什么糟鸡脚、糟毛豆、糟鸭舌,这些菜光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都是江南人民的最爱。
在所有糟货里,最有特色的要属糟鹅了。
鹅,苏州话里的说法很有意思,叫做“白乌龟”,白色大家都好理解,大鹅长得白嘛,但为什么会叫“乌龟”呢?
有朋友是这样解释的,说大鹅漂浮在水面上的时候很像是乌龟,所以人们就这样称呼它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一种避讳。在吴语里“我”与“鹅”发音相似,于是要杀鹅下菜的时候就成了“杀我”,这显然就很不吉利了。
而大鹅有一个亲戚鸬鹚,除了毛色外这种动物与大鹅长得有些神似,在古代它正好有个别称叫做“乌鬼”(杜甫诗云“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于是慢慢地人们就把大鹅称之为“白乌鬼”了,吴语里“龟”与“鬼”都读作“举”,所以大鹅也就成了“白乌龟”。
还有另一个版本的说法,过去农村有时候也会让大鹅看家护院,它的领地意识比较强,遇到生人不仅嘎嘎乱叫,啄起人来也是相当的疼,而且成本还比养狗低,所以它也得到了“护居”的美誉,“白护居”就这样诞生了,久而久之就成了“白乌龟”。
作为家禽界的巨头,在苏州人的饭桌上倒不常见,不过苏州有一种鹅倒是非常出名,叫做太湖鹅,不仅长得神气,肉质也非常鲜美,于是自然就成了做糟鹅的主力。
新鹅宰杀洗净后,要经过一道道繁琐的工序,非常费时间,上午开始动手至少得焖到下午四五点才能出锅,没耐心的朋友还是不要自己尝试了。
此外,不仅要有特别的配方,还必须使用陈糟,三年以上的最佳,也就是说,三年前就得未雨绸缪算准所需的糟,并要放在冷冻密封的冷库里储存。做出来的糟鹅肉质细腻,鹅骨较软,可以直接干嚼鹅骨,口感那叫一个鲜香。
吃的时候一定得浸在汤里,夹一块肉喝一口酒,真是“风凉笃笃,老酒咪咪”,好不自在。不过糟鹅也娇气的很,千万不能过夜,冰箱都无法挽回它的鲜美。
苏城传统的卤菜店里都会有糟鹅,上市的时间一般从清明后到九月中下旬不等。
相比做糟鹅来说,糟糟毛豆、鸡爪、糟鱼就简单多了,所以,能干的苏州主妇们都喜欢自己动手,因为她们相信只有自己家里做的东西才又新鲜又卫生,即便是那些备受推崇的网红名店里的东西,放到她们面前,也还是会收获鄙视:“外头的么事我覅吃个!”
所以,哪怕是再有名的百年老店,苏州人都是用来招待外地朋友的,而真正的高手都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