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以为校园欺凌离我们很远,直到悲剧临近时,才发现,校园欺凌离我们的孩子如此之近。为人父母,我们理当让孩子拥有不伤人的教养,但也要有不被伤害的气场。
1
校园暴力有多可怕呢?
李玫瑾教授分享了自己孙女在幼儿园被小男孩欺负的案例:
- 孙女在幼儿园,被同班小男孩抱起后扔下,直接磕到脑袋,肿了起来。
- 李玫瑾教授就鼓励孙女打回去: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两只手拽对方耳朵,一疼,他就把你放下了。
这个说法当时引来了众多争议。
有人说,这不是教唆孩子使用暴力吗?还有人说,这是以暴制暴,把孩子教坏了。
为什么孩子被欺负,一定要教他“打回去”?
凯瑟琳·凯利·莱内曾经有一句话是,为什么童年的记忆特别真切,那是因为它们是最初的人生体验,带着某种特殊的味道。
一个人长大后的样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许多个瞬间堆积而成的。这件华丽的袍子充满着时间的虱子,它们牢牢地抓着,怎么也甩不掉。
我常常在想一句话: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而这一点,或许从孩子开始面对这个世界,就开始需要让他知道了。
如果不反抗,那个被欺负的孩子,会渐渐失去对世界的好恶判断,陷入坏人的恶里,终生受伤。
那个欺负别人的熊孩子,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负别人,伤害别人。
永远不要低估了小孩的恶,因为他们对作恶毫无自控能力。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不必狭义地理解“打回去”。
这三个字真正的含义在于,要让孩子拥有不打人的教养,也要有不被欺负的气场。
如果我们的孩子被打,记得告诉孩子,遇见暴力伤害,可以这样做:
- 严肃地大喊
第一时间,盯着对方的眼睛严肃地大喊: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对的!
一般情况下,迫于语言上的震慑,小孩子间的打打闹闹都会停止。
我们研究过很多校园霸凌案例,无一例外,沉默是被霸凌者的宿命,发声才是改变命运的开始。
- 及时求助
在语言劝告后,对方继续动手,基本上就能断定并非玩耍打闹,大概率可能是恶意伤害。
这时单纯的警告已无意义,教会孩子,在自己无法阻止暴行的情况下,一定要想办法借助其它力量来保护自己,比如告诉老师、向爸爸妈妈求助,或者打电话报警。
- 勇敢回击
在家长和老师协调后,对方如果还继续打人,那么请告诉孩子,一定要勇敢地还手,保护好自己是最重要的原则。
善良,不是一味忍让,不是懦弱承受。这些没有原则的善良,只会让坏人肆无忌惮地伤害我们。
我们的善良,一定要长出牙齿来,有原则,有底线,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 做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无论何时,遭受暴力威胁,不要瞒着爸爸妈妈一个人默默承受,爸爸妈妈会无条件的站在你这边。
读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个胖胖的女生,一群男孩子总是揪她辫子、骂她“肥猪”。
有一天,一个男生又过去揪女孩的辫子,女孩搬起凳子砸了过去,大吼:
"我爸爸说了,你再欺负我,就要打回去!我打不赢,我爸爸就帮我打!爸爸打不赢,就告诉警察,警察来帮忙打!”
至此以后,这群男孩,再也没有谁敢欺负这个女生。
父母的支持,给予孩子的不仅是安全感,还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保护自己的决心。
这样,孩子才会拥有“打回去”的底气。
为人父母,我们理当让孩子拥有不伤人的教养,但也要有不被伤害的气场。愿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愿所有的人在受到伤害时,都能勇敢的说“不”。愿每对父母,都能支持他们的孩子,做他们生命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