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长城遗迹,看看哪些在赤峰

2019-12-23   视觉赤峰

中国历史上,北方时局最为多变复杂。战火纷飞,群雄逐鹿,不断上演着攻防、征伐与厮杀。为抵御侵略,从西周开始,我国开始了长达23个世纪的长城修筑。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

赤峰,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处于连接中原和塞外的关键地带,在历史上历经了无数个政权的更迭,受到了难以计数的战火洗礼。攻防之间,历朝历代留下了一条条蜿蜒曲折、漫漫无际的城墙。

目前,已经在赤峰地区发现的就有燕、秦、汉、金等朝代修筑的长城。南起黑里河,北达西拉木伦河,东西贯穿,时而屹立于陡峭山巅,时而蜿蜒在草原大漠。尽管许多长城很难再看出当年金戈铁马的豪气,却也绵延不绝,蔚为壮观。

燕北长城

燕北长城在赤峰市由东向西主要分布于敖汉旗、元宝山区和喀喇沁旗境内,大体沿燕山山系北麓的努鲁儿虎山和七老图山分布,总长度为132.3千米,沿线保存烽燧40座、障城14座。

燕昭王在位期间(前311年~前279年),国力达到了极盛时期,大将秦开北逐东胡,东胡退却千余里。公元前290年前后,“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相对于燕国此前沿易水北岸修筑的抵御齐、赵进犯的燕南长城,北部“拒胡”的长城一般被称作燕北长城。

燕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便于攻战;列亭台,候望所居,利于瞭望;设障塞,山中扼关,便于据守;筑城堡,控扼全线,利于驻屯,调遣戍卒。燕北长城开创了我国修建长城的营造格局,为我国后来长城的修筑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秦汉长城

秦汉长城遗迹由通辽市进入赤峰市境内,经敖汉旗、松山区。和燕北长城相比,秦汉长城向北推移了10-50千米不等,全长135.3千米。

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在今辽西地区,秦始皇在燕、赵长城的北部新修筑了长城。这些新修筑的长城,为西汉所继续沿用。

秦汉长城在墙体构筑方面,以夯土墙为主,石砌墙体只在敖汉旗、松山区境内有少量发现,沿线保存烽燧3座,障城7座。由于损毁严重,已很难归纳出其中的分布规律。

东汉长城

东汉长城分布于赤峰市喀喇沁旗和宁城县境内,全部烽燧连线长度190余千米,东接辽宁,西入河北。大体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现存烽火台遗迹47座,障城5座,与长城相关的古城址2座,即七家古城和黑城古城。

东汉初年,匈奴势衰,乌桓内侵,东汉王朝招降部分乌桓部族为其守边。据《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乌桓或愿留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招徕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东汉王朝利用乌桓部族守边,防御匈奴、鲜卑,鉴于乌桓的流动性较强,不再修筑长城墙体,而主要是用烽燧线进行瞭望报警。

金界壕

金界壕从通辽境内进入赤峰市东北部,经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至林西县凌家营子分为两支,一支沿巴尔汰河北岸西行,经克什克腾旗贡格尔草原和浑善达克沙地延伸至锡林郭勒盟境内;另一支西南行,经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松山区进入河北境内。

分布于赤峰境内的金界壕全长578.5千米,沿线保存的马面2079个,堡104座,关1座,刻石1处。

金界壕又称金长城,俗称成吉思汗边墙,金章宗明昌、承安年间(公元1190-1200年)修建,是金代为抵御蒙古骑兵南下而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金界壕共有三条,即岭北线、漠南线和界壕主线。赤峰境内的金界壕就是界壕主线的一部分。金界壕绝大多数为土筑,由壕、墙体和附属边堡组成,墙体外侧往往附设马面,采用分段方法构筑。

今日的长城,早已破碎残存,但是在那烽火连天、逐鹿沙场的年代,古长城承担着抵御侵略、护卫平安的使命,是维护国家安宁的重要屏障。一路风霜雨雪、一路不屈不挠,功勋卓著,万古不朽。

编辑:杲凡力

来源:视觉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