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宝信电商学院
网红店铺千千万,活得长的不到一半!肯德基大家都知道,也一定都吃过,你要说口味其实也比较一般,但是你要是说品牌影响力,那真的算得上是“大网红”,几乎男女老少没有不知道的,说白了,也就是面包、可乐、炸鸡,来来回回各种套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与特色。
而我们中国是一个有5千年饮食文化古国,不说包子的种类,光就是馒头的种类与做法就可以轻松“吊打”肯德基。现实中,就有一家这样的公司,将馒头做上市。
一、中国版“肯德基”——巴比馒头上市
谁能相信?卖包子馒头的“夫妻店”都要在A股上市了,比网红店铺更恐怖的存在。
巴比馒头,听这名字感觉的确有点不洋不土,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早餐店,短短16年,在全国范围内就拥有2656家门店,其中15家直营店,2641家加盟店,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馒头连锁品牌。
根据所属公司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招股书来看,公司年营收在2018年就达到了9.9亿元,净利润也高达1.4亿,一旦成功上市,或将成为“馒头第一股”。
这样的成绩,可把许多老字号品牌气坏了。
像我们所熟知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几年前在新三板上市,2018年的营收也才刚刚破亿。
没有大佬背景,更没有历史渊源,资本家融资更无从谈起,巴比馒头是怎样力克群雄的呢?
二、巴比馒头成功之道
巴比馒头的创始人刘会平,来自素有“包子之乡”的安徽怀宁县江镇。
1. 包子口味因地制宜
事实上,创业初始的刘会平,开店15天就面临倒闭了!
问题的根源就在包子馅上,并不是不好吃,只是忽略了当地人的口味,上海人喜欢清淡且口味偏甜的包子。
于是,为了彻底弄懂上海人的饮食习惯与口味,刘会平几乎跑遍了所有大街小巷,品尝不下千种当地特色小吃,还顺便将上海人的流量早餐摊点彻底摸了一遍,基本算是完成了初始的“市场调研”。
终于在经过上百次的实验之后,刘会平终于做出了符合上海本地人口味的包子。
2. 选址策略改进
店铺倒闭后的刘会平想了很多,口味不存在问题,为什么还是卖不动包子呢?最终还是找出了原因,选址。
于是在姐姐的帮助下,刘会平又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这一次,刘会平汲取经验,放弃菜市场边上的选址,而花大资本选择上班族聚集的繁华地段,不仅人流量大,而且早餐对于上班一族既有市场,也有需求。
2001年,“刘师傅大包”正式开张,所有的质疑都通通打脸,很多上海人不惜做好几站公交车跨区去买他的包子,队伍从早排到晚,一天能卖四五千个包子和馒头。
3. 原材料选择与处理深得人心
为了追求面粉的品质,刘会平专门找生产面粉的大厂去定制,中盐的食盐;海天的草菇老抽;三花植脂淡奶...全部都是叫得上牌子的优品,就连猪肉都要使用号称“上海第一肉”的爱森肉,虽然贵,但是深受上海人喜爱和信任。
对于馅料的处理更是十分严格,青菜馅的包子,青菜从挑选菜叶到做成馅料,要经过分解、浸泡、一次清洗、二次清洗、杀菌、过冷、切粒等七道工序。
且工厂采用封闭无尘环境。
三、巴比馒头上市之路的思考
现在很多资本家,抓住新媒体时代流量高爆发特点,利用“网红”原理,疯狂进行资本输出与包装。于是,在我们眼前的网红店铺就这样出现了。
排队,生意火爆,打卡,名字有特点等,这些标签横空出世,而除了在自身领域的品牌宣传性上有所区别,巴比馒头也同样具有类似的标签。但是与传统网红店铺有所区别的是:产品品质才是王道!
不具备竞争力的产品,靠奇葩卖点和营销上的噱头可以实现迅速走红、快速开店,但是往往生命力不强,随流量而来的店铺,终将也会在流量中没落。
前一阵子掀起了奶茶热,各种网红茶饮相继火了起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答案茶”。大火之时,店铺排队可以排好几个小时,就为了一探那似有若无的答案,再看今朝,场景似乎有一点凄凉。
作为营销手段,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是作为商品的核心卖点,远远不及。只能感叹:又是一个被互联网“蒙蔽双眼”的商家。网络时代是一个快速流量的时代,新鲜是营销手段,品质才是运营资本。
四、总结:
靠资本强撑的时代,终将会走下神坛。巴比馒头一步步走到现在可以说非常的不容易,但是会获得现在的成就一点都不奇怪,它是真正做到了以产品创造为核心,以用户需求为策略,稳扎稳打,快步向前。
现在的时代,人们很期待有新的东西出来,所有的风口导向也是冲着流量新方向而去,这给了很多不成熟的企业一些错误的引导,他们认为抓住流量的焦点,就是成功的秘诀,殊不知,看热闹的永远比实际消费的要多的多,有流量和有转化是两个概念,高爆发和持续输出也是两回事,营销的根源不是引发多少人关注,而是稳步输出,解决市场实际需求。
包子、馒头店多了去了,爱吃的就那么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