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容易不好的人,都去开直播。
太考验人了。
前天晚上,刚开播的时候两千多人。
等到我讲孩子们读的书了,一下子掉到了900多。
这时候弹幕上再来俩人说,怎么人这么少,走了。
“一讲孩子的书就掉人,还是别讲了”。
心态很难不受影响,加上后台订单量变少。
暗暗焦急:我选的书很好啊,是不是自己讲的不行?
人的状态就下去了。
直播结束之后,反思了这个问题。
感觉自己老毛病又犯了:成就需求太高。
今天和大家分享,三种脆弱的、不利于坚持的人格特点。
第一种就是,高成就需求者。
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
他把人在工作情境中的动机或需要分为三种,其中一种,就是成就需要。
高成就需求是一种什么感觉?
小时候卯着劲儿想要考满分的小孩,
大学时不轻忽任何一门课的、冲绩点的同班学霸,
跌跌撞撞闯入社会后,紧盯着高业绩的大人。
高成就需求的人,业绩好,就加满油,在成就感的驱使下,动力十足。
可上涨一旦停下,动力就没了。
他们不知道,油没了,该怎么办。
这种时候,别人就超车了。
我之前也遇过这样的员工,行情、团队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出现了业绩不好的情况。
告诉我,感觉没有成就感了,怎么办?
也有为此而离职的。
没有成就感的时候,就应该创造成就感。
还能怎么办?
直播完了以后,我在复盘上写:
第一,稳定心态。
有一个人,就给一个人讲,有十个人,就给十个人讲。
只要讲,就有意义。
第二,做出改变。
不能在原来的路子上躺着,有时候坚持是一种懒惰。
应该积极做出调整,哪怕只是一点点。
第二类脆弱的人,是高认可需求者。
这种人,他们有强烈的被看见的需要,一旦外界注视的目光移开,就倦怠了。
朋友分享他们公司招来的一个北大学生。
一直干得挺好的,最近一段时间,忽然提不起来劲了。
这孩子说,以前干什么都会有人给你反馈,干得好,干得不错。
最近都没有了。
感觉做什么都没人看到。
朋友是他的小领导,确实忽略了他一段时间。
但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努力,当有人看到的时候,才是惊喜。
眼皮子底下干的活儿,都是别人的预期。
这北大的学生还是没想明白。
优等生尤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从小到大被赞习惯了。
老师的关怀,家长的重视,同学们的羡慕。
在这样氛围下长大的人,对认可的需求超乎一般人。
不被认可,不被看到,努力就没有意义了。
可这个社会上,没有人有义务看到你的工作。
干得好,大多时候,都是本分。
第三类人,高从众需求。
小学时候大扫除,如果大家都去擦窗,就不会有人想去扫地。
教室的窗户有很多面,但扫把的数量,比较有限。
那个被安排去扫地的小朋友会委屈,为什么要是我,为什么我跟别人不一样。
从小对这个画面印象深刻。
我们班上有个男孩,不管干什么,都是认认真真,不紧不慢的。
别人挤着去擦窗户,就他自己去扫地。
他乐乐呵呵的就去。
这样的人,将来能干大事儿。
大学时候选社团,所有人都想选热门社团,面试的队伍排得老长,一招招几十人。
我有个同学,去了冷清的志愿团。
进去之后立刻受到了来自上级学长的重视,大二就接受了团长的工作。
把志愿团干得有声有色,成为了与学生会并立的两大社团。
走在人少的路上,确实没有安全感。
比如我们直播讲书,不好干。
化妆品和衣服的平均单价,几乎都在100以上。
三本书的价格,60块。
书还得讲,不能穿,不能试,不能对比效果。
但是还是要坚持,先把书干好了再说。
走在人少的路上,才能看得到路在哪儿。
耐住寂寞、耐住寂寞、耐住寂寞。
高成就需求、高认可需求、高从众需求,本身不是坏事。
高成就需求,让我们去追求更大的成功。
高认可需求给我们正向反馈,
高从众需求背后,是很多人能做出的最安全选择。
但这样的性格,脆,容易放弃,坚持不住。
努力得不到即时回报,成就感没了,所以动力没了。
努力得不到注视,正向反馈没了,所以激励没了。
只有自己努力,安全感没了,开始慌张了。
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长期坚持,才能出成绩。
解决方案很简单:延迟满足+自我认同+与孤独共处。
最近我又在翻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
书中的最后一句话是:“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要学会忍,要学会等。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