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离开家暴那么难?

2019-11-27     口袋电影十

对于家暴,0容忍!

昨日,知名美妆博主宇芽公开自己遭受家暴。

此事迅速引爆网络,无数人的心为此揪起。

宇芽的微博在不久前发布了她的小丑仿妆,DC宇宙中的悲情人物。

在文案中,宇芽写道“当自己这个小丑站出来反抗的时候,慢慢的发现身后陆续有小丑们簇拥而来,我们都有共同的相似的经历,我们单独的力量虽渺小但我们会一层层抱在一起凝聚力量。”

如果你观看了宇芽诉说自己被家暴的视频,一定能明白她这段话的含义。

当宇芽面对家暴忍无可忍的时候,她在朋友圈曝光了自己遭遇殴打的过程,以此警告男方。让她没想到的是,这条朋友圈获得了很多人的声援和鼓励,包括这个家暴男的两位前妻。

于是几个女人决定站出来,揭开自己内心的伤疤。她们一起拍摄了这个视频。

面对镜头,这几位女人讲述自己曾经不堪回首的痛苦往事,揭露宇芽前男友的真面目。一个披着善良温暖的文艺男青年皮囊的,其实是一个冷酷残忍的家暴惯犯。

有义愤填膺者去找到了这个男人的联系方式。家暴男的微信修改签名,再也不隐藏自己丑恶的嘴脸。

几个小时前,宇芽所在的papi酱公司公开表明立场支持宇芽,宇芽已经在警局录完口供。重庆妇联也宣布介入宇芽遭遇家暴事件。

现在,希望几个勇敢的女孩子做好自我保护。毕竟,这个家暴男在这个视频中就有语音威胁。一位家暴男的前学生,为宇芽做人证,他恐吓她说,已经知道你住哪了,要往死里打。他威胁第二个前妻,要杀她全家,烧了她家的房子。

这时候不禁想,如果宇芽不是在分开后一直被前男友骚扰,她可能并不会下定决心站出来。如果不是宇芽站出来在朋友圈对这个家暴男发表声明,前妻们也不会站出来声援,尽管相隔几年,她们心理仍带着无法愈合的创伤。

2010年,第一任妻子离婚,他们相处1年,在她怀孕期间,这个男人踹她的肚子,掐她的脖子让她无法呼吸,甚至拿起菜刀说要砍死她。

2012年,第二任妻子离婚,他们相处2年,她清晰记得他对她的5次家暴,他抓起她的头往墙上撞,外面的人都能听到咚咚的声音。在离婚后,他的恐吓从未停止。

2019年,宇芽和他分手,他们相处1年,他对她家暴5次,最后一次家暴宇芽的尾椎受损,休养了一个月才能够自己站起来。

在视频结尾,她们说:“我们都沉默了,然而家暴并没有停止。”

她们表示,站出来的目的,是不想再出现新的受害者。

如果没有她们勇敢地站出来,这个家暴男,还会伤害多少女孩?

家暴,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但是每一次,都有那么一个声音出现,无一次例外。

为什么遇到家暴一开始不报警,为什么一开始不离开,离开家暴有那么难吗?

没错,就是有那么难。

这样的声音对着受害者问为什么。但她们根本无法想象远离家暴,对家暴说不,究竟有多难。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

在拍到的视频中,家暴男猖狂至极,自信地说着“你去告我,你也告不赢”。

这就是家暴者对受害者的精神控制。

为什么离开家暴这么难?

面对家暴并不敏感的社会环境和还需要完善的法律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被害者面临的精神控制和沉没成本下的自我催眠才是最难摆脱的部分。

家暴者都有一个共性,他们在家暴完之后,都会声泪俱下地向受害者请求原谅。“下次再也不会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很多心软的受害者,面对眼泪和认错,甚至还有下跪和自残,就那么心软了或者相信了。

这就是一种家暴者普遍的对受害者的精神控制。

另外一种精神控制则是在家暴过程中发生的。在宇芽的这次视频中,也有前男友对她的恐吓威胁,很多人会在实施暴力的时候说“没人来救你”之类。而更可恨的精神控制则是让你觉得自己被打是有理由的洗脑,例如“打你是因为爱你”。

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之下,处于绝对弱势的受害者很难反抗。

人都会有“沉没成本”的心理。

在精神控制下,很多人会产生,我已经忍耐了那么多,会不会未来真的会变好的念头。如果离开,那之前就全没了。周围的人很多也会和稀泥,说是好好沟通就没事了,他都已经认错了,原谅他吧。

这就会产生自我催眠。受害者会觉得其实没什么,忍忍就好了,未来会更好。

然而事实是,家暴只有0次和n次。

当容忍了一次之后,受害者很难摆脱这个旋涡。

这里,有一个丈夫对着他的前妻和孩子举起了枪。

一位妻子已经和家暴的丈夫离婚,但是他们在对孩子的监护权上产生了分歧。

前夫主张他应该对孩子有探视权。

这是一个老实又带有一些木讷的中年男子。邻居、同事和朋友对他评价都是一个温和的好人,他深爱自己的儿子,为了获取探视权不惜失去自己的工作。他知道曾经家暴是错的,如今想要痛改前非。

对比起来,妻子冷漠无情却又想独占孩子。

最终,法官给了这个男人与儿子每两个星期一次的单独相处的权力。

小儿子用冷漠抗拒甚至谎言躲避男人小心翼翼地讨好。

这个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一个好爸爸,想替儿子原谅他,哪怕知道这是一个曾经家暴的人。

这还是旁观者清的旁观者,受害者面对家暴者的认错求原谅,想要硬起心肠会有多难。

不过,这位妻子和儿子已经见多了这样的把戏,他们始终没有松口被感动。

于是,这个外表憨厚的男人暴露出他本来的面目。

易怒、暴力、大吼大叫,这才是真实的他。

孩子和前妻在面对已经失去耐心不想装老实人的男人面前,毫无还手能力。

妻子被他一手就掐住脖子,孩子被他随手掀翻。

最终,这个男人找到了前妻和小儿子的躲藏的房子,他拿起了猎枪。

听着临近的脚步声,前妻只能锁上一扇扇房门,而前夫,拿起猎枪,破门而入。

当再也没有房间供他们后退,前妻和儿子只能无助而绝望地蜷缩在浴缸之中。

这一切,发生在法国电影《监护风云》中。

常常有人说,国外的法律健全,但在这部法国电影中家暴家暴中的精神控制,无处不在。

影片最精彩和高潮的片段,就是男人拿着猎枪闯入房间的时候,这一段戏码神似《闪灵》。

鱼眼镜头的运用,把一部现实题材电影,变成了惊悚片。

三声枪响之后,所有对家暴者存在幻想,做着只要忍忍一切都会好的美梦的人,该醒了。

容忍的未来,只有暴力的无底深渊。

这部电影的推介大使,是冯远征。

没错,就是那个“安嘉和”。

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过《不要向陌生人说话》这样“大尺度”反映家暴的影视作品。

这部电视剧经常被提起。我们光看就成为了童年阴影,那置身其中的家暴受害者又有什么样的精神创伤?只有它,让没有经历过家暴的我们窥见到一丝家暴的恐怖,对被家暴者的恐惧和绝望有一点点感同身受。

有一组统计数据,我国的家暴率是30%,即平均每十个家庭里就有三个女人挨打。这个数据,最早出现在2005年的报道上。

15年过去,相关数字只有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实施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截止2010年12月1日),这里提到“在整个婚姻生活中,遭受过配偶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

虽然没有一个最新的数据,但是通过这两组数据可以肯定,家暴比你我想象的更加普遍。

让家暴滋生的土壤,是男女体力的巨大悬殊,也是施暴者的精神控制。

受害者想要反抗暴力者的难度旁人无法想象。

不需要探讨施暴者的心理,也不需要询问受害者早前的行为。

面对家暴,别问为什么,say no就够了。面对站出来的人,别问问什么,支持就好了。

毕竟,你无法想象,对于被家暴者来说,站出来,会有多难。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g65rW4BMH2_cNUgGv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