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ababy要糊了吗?
近期有博主爆料,baby的片酬低于二线明星,但导演还是不愿意用她。
对比以前拍摄《孤芳不自赏》的时候,即便是抠图也能狂揽8000万。
如今一部报价低至1000万,可以说是断崖式下跌。
关于baby,太多真真假假的爆料难以分辨,像是片酬这种隐私,任凭一两句传言不能当作实锤。
不过就目前baby的作品和曝光来看,确实肉眼可见的flop了。
犹记得在《奇遇人生》综艺里,baby曾经说过想要留下一部被人记住的好作品。
然而自2020年以来,baby已经播出的影视作品为0,仅剩《跑男》综艺帮忙吊一口气。
随着创造营决赛的录制被临时取消,粉丝的佛系心态也来到了一个临界点。
有一小批事业粉开始着急,在微博上跪求:
事业搞起来、剧本找起来!
难道你想当一个综艺咖吗?
你想一辈子被扣上花瓶的称号吗?
甚至更有过分的粉丝,把原因归咎于baby三岁半的孩子“小海绵”身上,痛骂他是妈宝,连累baby......
争议过后,粉丝等来的不是baby重燃斗志,反而是一句略带“丧气”的回应:
说实话,有点失望。
但其实不止baby,还有很多人也提到过“无戏可拍”的遭遇。
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是一位演过不少经典作品的老戏骨。
在采访中,被问及未来是否有影视规划的时候,他表示:
“影视作品没有我的活儿”
自2016年后,广电影视剧备案的数量连年下降。
2019年,65%演员无影视剧播出。
2020年,大部分剧组因为疫情暂停开机。
整个行业形势不容乐观,从演员到影视作品都深受影响。
大众又称之为:影视寒冬。
1
先说说演员吧。
前几年,影视行业高速发展时期。
剧本数量供过于求,但凡有点流量都被各大剧组抢着要,一年两三部来回轧戏。
杨幂在2012年的时候,一年上了9部电影,6部电视剧(包括配角和客串)。
很拼,但这却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毕竟,很少人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工作强度。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不少演员因为分身乏术,便开始思考如何抄捷径走小道。
替身、抠图、念数字。
从前,这三大现象又被称作“娱乐圈三宝”,是某些演员心照不宣的“财富密码”。
刘海洋爆料某剧中,男主女主一起搭戏不超过10天,剩下的都是替身。
导演郭靖宇在《射雕英雄传》发布会上爆料,某小鲜肉签合同时规定只能吊8次威亚。
归根到底一句话:
钱太好赚。
而影视寒冬对于这些劣迹演员来说,最大的打击就是,剧本变少了。
僧多粥少,你拿什么去争。
凭借多年抠图的本事吗?
甚至越来越多演员、导演开始站出来发声、谴责、抵制这种行为。
吴京谈滥用替身现象:
“不会你就要去学,我觉得这是一个演员的基本道德。如果你不会还要装装样子滥用替身的话,那观众是为你买票还是为替身买票?”
刘琳谈滥用抠图现状:
“以前我可能会生气,但现在更多的是无奈和担忧,我们演戏是因为我们热爱表演,但是现在有些孩子未必真的那么爱表演,他们爱的是表演以外的东西”
《甄嬛传》的导演郑晓龙更是直接下军令状:
“用数字来代替台词,在我的剧组里绝对不允许,你必须要背台词!”
想走捷径?很抱歉告诉你,其实这是一条死胡同。
只有跑龙套的实力,却想要拿主演的片酬,可不就把自个儿的路堵死了吗?
段奕宏曾经预言:
从长远角度来看,劣迹演员是必然被淘汰的,就算红了又能走多远呢。
演员们,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洗牌。
2
再来谈谈作品。
前几年,影视作品数量多不胜数,尤其2016年创下新高。
根据《中国电视剧2016产业调查报告》表示:
2016年1—9月共备案电视剧892部、34946集,较2015年同期增长10%。
而数量提升带来的后果就是,质量下滑。
毕竟,大部分急功近利的作品,都免不了粗制滥造。
一部影视作品的生产速度能有多快呢?
王晶自曝亲身经历,他曾经卖出一部只有10个字的剧本。
只有一个片名和两个主演名字,内容还没想好,一星期后就要开机。
当然,这种做法风险太大,一般人学不来。
在影视寒冬下,不容乐观的市场环境让资本家趋于保守,影视剧数量也因此急剧减少。
对于他们来说,与其去挑战一个未知的剧本。
不如把钱投在看得见的精品上,追求稳稳的幸福。
《都挺好》拍摄期间,姚晨就晒过演员围读剧本的照片。
好的演绎不能全依赖临场发挥,还要仔细揣摩角色心理。
《小欢喜》于2019年播出,剧本却早在2017年就开始准备了。
黄磊在参与剧本创作的时候,还手写了大量台词:
每句台词我都认真斟酌,有些重要的台词,差一个字语感就全变了。
《隐秘的角落》的原著《坏小孩》更为阴暗,有大量不方便搬上台面的剧情。
编剧要想省事,完全可以选择魔改或者一刀切,但他并没有。
而是用一种极为隐蔽的手法,在保留了剧作核心的同时,也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至于到底是童话还是现实,取决于每个人的解读方式。
爆款可遇不可求,但精品却是可控的,那就是认真、用心去做好每一部剧。
一部作品要想成为“经典”,必然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而时间,不会辜负有心人。
3
“演员无戏可拍”和“影视作品数量减少”这两大现象。
看似是危机,其实都是转机。
前几年资本过剩的娱乐圈,确实呈现出一片繁荣。
但大家心知肚明,这样的“繁荣”是畸形的、不健康的,它不过是一场骗局。
在追名逐利之间,很多人早就丧失了表演、创作的初心。
当资本抽身,就只剩下一地鸡毛。
曾经创作了《娘》《破晓》等剧作的孙泱,在《广电时评》杂志社主办的论坛中表示:
有时候忘掉商业反而能取得更大的商业价值。
张颂文,一个44岁的中年演员。
此前,他自曝接一部剧的打包价是一万块,而一部剧往往要拍好几个月。
“中国99.5%的演员就是我,工作时间在18个小时左右,收入极低,被人不停地压榨,顶多只有0.5%的演员他们真的是叫衣食无忧,真的这个行业特别不健康,但是对不起,好像没有人关注我们这99.5%的人,就拼命逮住那0.5%的人,不停地说他们代表了这个行业。”
11年前,因为交不起市里的房租,张颂文不得不搬到郊区的农村平房。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老家,一个四线城市买上一套房子,可惜未能实现。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从《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到《隐秘的角落》,张颂文的演技终于被大众看见。
商业活动明显变多,年薪2万也已是过去式。
今天,张颂文买房了没?
也成为了大家调侃的一个热门话题。
说白了,商业这些东西。
在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自然会找上门来。
而对于张颂文来说,16年潜心表演的经历,就是他最大的价值。
影视寒冬,就像是一场残酷的试炼。
它是影视行业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
而优胜、劣汰,是永远躲不开的发展规律。
正如冷凇在《广电时评》论坛中所言:
“这中间可能会有痛苦、有一些阵痛,很快大家会回归平常的心态去创作。”
如今,因为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电影院关闭,剧组停机。
一切似乎都被上帝按下了暂停键。
但与其把窘境挂在嘴边,倒不如利用这个空闲时间,好好停下来反思和学习:
“忙碌时我们可以说没时间学习,有时间了,不是好事吗?”
最后,作为一名观众我想说,真的很想去电影院看电影啊!
点个 “在看”,让我瞧瞧有多少人跟我想的一样 ~
素材来源丨网络
编辑丨 想去电影院的HANA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fVzWHMBfGB4SiUw9gL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