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名家谈科幻 || 王晋康用科幻演绎科学的神奇!

2022-03-19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原标题:科幻名家谈科幻 || 王晋康用科幻演绎科学的神奇!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读者被科幻小说里面描绘的未来世界所吸引。不论是《三体》里气势恢宏的外星文明与地球对峙的场景,还是超侠小特工的卡通形象……各类科幻作品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大门,不得不佩服于科幻作家们丰富的想象力。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自2016年开设《科幻空间站》栏目,面向青少年,以知名科幻名家为引领,牵手青少年科幻创作爱好者,激发青少年想象力,走入科幻创作的世界。至今已节选刊发了刘慈欣、王晋康、江波、何夕、吴岩等多位科幻名家作品70余部;展示了山东、福建、云南等各省多所中小学青少年的优秀科幻作品70余篇,并邀请知名科幻作家为名家作品以及学生作品撰写点评,倍受读者热爱。2021年,刊发的两篇学生作品荣获第十二届华语科幻星云奖。

许多读者好奇科幻作家脑中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如何进行科幻创作的?青少年进行科幻作品创作需要做哪些准备?

《知识就是力量》科幻名家谈科幻系列内容,为青少年答疑解惑!本期跟知力君一起走进科幻作家王晋康的科幻世界,和王晋康老师一起用科幻演绎科学的神奇!

王晋康:用科幻演绎科学的神奇

我真正感受到科学的神奇,是当知道光的七彩颜色原来只是因为电磁波频率的不同之后。想到这么绚丽的颜色竟然会与频率这么数字化的东西挂钩,我突然感觉眼前五光十色的世界被干巴巴的物理定律解构了,但是这个物理定律又是那样深刻、美妙地涵盖一切,普适于全宇宙。于是,我不免对科学产生了一种敬畏感。

从事科幻创作后,我更深切地领悟,原来科幻和科学有着先天的联系。欣赏优秀的作品,我们能在耳濡目染间吸收其中的科学营养,这也正是科幻的独特优势。而科幻作家创作科幻,就像是充满好奇心的旅游者攀上了科学殿堂的围墙,得以窥见其中琳琅满目的宝物,于是发出衷心的赞叹。

如何从知识海洋中淘到科幻创作的“金点子”,这就要求科幻作家有超出常人的敏锐感觉。我在创作《生命之歌》的时候,看到一篇西方文献中提到:“生物都有生存的欲望,它可能存在于DNA的次级序列中。”这句话,仿佛在我心中拨出清亮的一响。后来,我看到有关“基因音乐”的报道,于是我尝试把DNA的4种碱基与音乐中的7个主要音符建立联系,把所有生物的DNA碱基序列直接转换成动人的乐曲。这才有了《生命之歌》中的科幻构思:“所有生物都有生存欲望,它存在于DNA中,是数字化的,可以被破译并输入机器人体内,使其成为真正的生命。有关生存欲望的密码也可采用音乐表达,这就是回荡于所有生物体内的、宇宙中最强劲的生命之歌。”正是这个构思,感动了我自己,也打动了许多科幻迷。

《生命之歌》的构思虽是幻想,但也“存活于现代科学体系之中”。这类科幻构思的优点是较厚重,耐咀嚼。当然,有时候科幻构思也可以更超脱一些,比如刘慈欣作品中的智子、智子的二维展开、外星人的降维攻击等,虽越出了科学体系之外,但这样的构思更为飘逸和绚丽。对于这类构思,难点在于把握超越的“度”。

科幻作品除了能激起读者对科学的爱,还能促使读者对问题加以反思和批判。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创作了《替天行道》,主角是运用转基因技术制成的“自杀种子”。小说中,美国最大的种子公司运用这项技术,把其他生物中的“自杀基因”转录到粮食种子中,这样,第二代种子就不能发芽,农户必须每年到该公司购买。种子公司的这种做法在商人眼里是完全正当的,否则种子公司就无法存活,无法为良种研制投入巨额资金。然而在商业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天平之间,孰对孰错?这些尖锐的冲突和矛盾所在,正是科幻作家大展身手的地方。

生活是文学作品的源泉,而科幻还要再加上一个科学源泉。所以科幻作家应自觉利用这种原力,并且把握适当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