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大熊猫”香香”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正式与公众见面啦!从2017年6月到2023年,“香香”结束了五年的旅日生涯,从日本启程,回到了家乡四川,引起熊猫爱好者的热切关注。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谈起熊猫,一般人脑海中,瞬间就会浮现出一个萌萌的形象,可以说是无时不可爱,无处不可爱。
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探索熊猫们的奇妙世界!
图片来源:央视网微博
撰文/仇剑(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是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之一,这里的野生大熊猫数量约占全世界总数的30%。
知识链接
大熊猫的年龄
野外的成年大熊猫一般能活到20岁,圈养的因为营养和医疗条件比较好,多能活到接近30岁,平均寿命大约是25岁。按照一般人类寿命平均75岁计算,大熊猫的1岁约相当于人类的3岁,我们的“女明星”花花相当于人类9岁的小孩子啦~
大熊猫的前世今生
四川省宝兴县是大熊猫被世界所认知的起点。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在宝兴县邓池沟教堂传教时,于当地的猎人家中发现了这种奇异的动物。他把采集到的标本和骨骼送到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鉴定为一个新物种。从此,匿居荒野的大熊猫进入西方社会的视野。
其实,中国人对大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2100多年前,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的皇家动物园里就曾饲养过大熊猫。这种可爱的动物也博得了太后的欢心,以至于她死后的随葬品里就包括了一只大熊猫。
在唐代,女皇武则天赠送给日本天武天皇的礼物中也有两只大熊猫,这应该是有历史记载以来,大熊猫第一次充当两国间的友好大使。从那以后,特别是现代,大熊猫就经常作为友好大使出访。在它到访的国家,很多人因为喜爱大熊猫,开始关注和了解中国,甚至学习中文和到中国旅游。大熊猫成功地在中外间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成为了中国新的、最佳的形象代言人!
素食吃货的养成
大熊猫憨态可掬、不慌不忙的样子让人感觉十分友善,而且这个熊科的能长到100多千克的大家伙,居然是个素食主义者—它基本只吃竹子!
讲真,大熊猫是个超级吃货,在野外它每天要吃约18个小时,能吃下去20千克竹子!
延伸阅读
果然是吃货!
大熊猫的“吃货”名头可是有原因的!它是食肉目动物,从祖先那里继承了一副消化肉类的肠胃。草(竹子虽然高大,但其实是禾本科的草)因为富含难以消化的木质素和纤维素,所以食草的动物要么有超级长的肠道,要么有好几个胃来发酵。而大熊猫虽然改了食谱,但是消化道却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它能从每千克竹子里吸收到的营养就非常少。为了获取足够的营养,它的进化策略就是多吃。
另外,为了方便吃竹子,大熊猫还多长了一个拇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松鼠或者家养的小仓鼠吃东西,因为它们没有可以对握的手指,所以吃东西时都是用两个前肢捧着吃。而人类因为有大拇指可以对握,所以可以用一只手拿着东西吃。大熊猫和其他大部分兽类一样,也没有可以对握的大拇指,但是它的一个腕骨在进化中特化成了“伪拇指”。有了这个多出来的手指,大熊猫就可以像我们人类一样用一只手进食了。
宝宝成长历险记
其实,大熊猫厉害的可不止上面这一点,它的繁育也是十分独特的。
大熊猫幼仔出生时的平均体重是150克左右,只有妈妈体重的1/500。这么大的动物却生出来这么小的幼仔,只有袋鼠可以和它相比了。可是袋鼠有育儿袋,大熊猫妈妈却没有,怎么办呢?刚生出幼仔的大熊猫妈妈,会把宝宝搂在怀里,用手臂环绕着形成一个温暖舒适的小环境,不吃不喝地哺乳和照顾幼仔至少一周时间。等幼仔大一点能够保持自己的体温了,妈妈才出去觅食,这个时候宝宝就会在窝里一声不吭、保持低调地等妈妈回来。当幼仔再大一点会爬树了,妈妈出门觅食的时候,宝宝都会爬到最高的小枝丫上躲避天敌,等妈妈回来才下树。
在野外,豹和豺都是大熊猫宝宝需要躲避的天敌。要想顺利成长,它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除了天敌之外,人类对它们栖息环境的干扰才是影响最大的。开荒种地会直接毁掉竹林;放牧的牛羊也会啃食竹叶、争夺鲜美可口的竹笋;野外放置的猎套和陷阱,有时会误伤大熊猫;修建的道路和水库会把它们彼此隔开,切断它们交流和逃难的通道。
为了保护大熊猫们免受人类活动的干扰,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陆续建立了60多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成立于1963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保护区之一,面积20万公顷,区内生活着100多只野生大熊猫。
卧龙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没错,就是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的震中所在地。在那次地震中,大熊猫栖息地受到了严重影响。不过对野生大熊猫来讲,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无数次巨震,只要不去打扰它们,栖息地和大熊猫种群就能自然恢复。但是,对于在卧龙保护区内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来讲,地震造成的破坏却是灾难性的。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立于1983年,它不仅是全球大熊猫保护研究的权威机构,也繁育和饲养着全球最大的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2008年的地震不仅破坏了熊猫圈舍,还直接造成了1只大熊猫死亡、1只大熊猫失踪。家园破碎,幸存的圈养大熊猫像难民一样,不得不被紧急转移和分散寄养到全国各个动物饲养机构。它们还能回家吗?
还好,在热爱大熊猫的人们特别是香港同胞的大力支持下,一个更新、更美、更安全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震后迅速建立起来。现在,从成都驱车两个小时,你就可以到达位于卧龙保护区耿达镇的中华大熊猫苑,和我一样在蓝天白云下、在绿水青山中,饶有兴致地看大熊猫吃竹子、戏水、打盹儿。甚至,你还可以报名参加志愿者活动,帮大熊猫准备竹子竹笋,收拾它的青团(你也可以偷偷闻一下,看是不是没有臭味)。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原标题《与大熊猫来场约会》,撰文/仇剑,有删改,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现订购2023年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只需336元
就能把一整年的知识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