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太祖朱元璋在他统治期间有些“病态”的性格

2022-07-25     仲安筠

原标题:浅析明太祖朱元璋在他统治期间有些“病态”的性格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位,从社会最底层的赤贫农民家庭出身,逆袭成为开国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的经历看起来很有种不真实的魔幻感,故而向来是历史爱好者的话题之王。由于朱元璋在登上帝位、君临天下之后用酷烈的手段管理官僚体系,残忍无情的对待功臣乃至亲族,以至于有些历史学家,尤其是西方的汉学家,从中推导出他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结论,这是真的吗?如果不是真的,那些无可争辩的古怪行为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心理根源?

笔者认为朱元璋绝对不是精神病患者,他的那些所谓的古怪行为背后还是有其逻辑性的,其可能性最大的两个原因分别是:1,孤独和安全感的缺乏;2,希望创立一个理想国的梦想。

先来看看造成明太祖朱元璋感到孤独和安全感缺乏的原因。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没有自己土地的佃农家庭,除了他和大哥之外,其余的兄弟姐妹有的送人抚养,有的出嫁,他的童年生活是在随着父母亲东躲西藏逃避债务中度过的,而在他刚满16岁时,双亲和大哥又全都饿死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方式,年龄相近的兄弟姐妹的离散,让他不可避免的陷入孤独。而亲人被饿死这种惨痛的经历,自然而然在他心理上造成严重的影响,家人连自保都做不到,如何能给他以保护?怎么可能有安全感?此外,在那场导致他大部分家人死亡的灾难中,官员和乡绅们肯定生活的还不错,而在少年朱元璋的心目中,他们难道不应该伸出援手吗?

明太祖朱元璋的梦想是什么呢?

朱元璋的外公是位曾经参加过南宋末年抗元战争的老兵,还曾经云游四方当算命先生,虽然其在南宋末年应该只是个普通的士兵或者下级军官,具体的身份姓名也无法考证,但是其阅历自然是非常丰富的,同时作为南宋的遗民和最后的战士,对前朝也肯定是无限向往的。跟现代农村的留守儿童一样,没有玩伴的朱元璋应该有很多时间跟外公共度,而老人自然会把自己极富传奇性的经历反反复复的讲给他听,顺便加进一些新奇的见闻,从而在少年的心目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上面的两点姑且算是笔者的推理,接下来我们来从历史中寻找证据,先把朱元璋是精神病患者的说法给推翻。不错,朱元璋对待朝廷官员的手段极其酷烈,且喜欢连坐,常常使用法律之外的手段,显然,这些行为是过当的,假如他是精神病患者的话,他是不会认识到这些错误并将之公之于众的。但是,明太祖却在《大诰续编》中坦诚说道:朕如宽厚行仁,人将谓朕不明于事;朕如加严,人又指之为暴矣——等于承认自己犯错了。同样的,解缙当面指责明太祖的严刑峻法,而后者仅仅是不予理会,没有将他一杀了事,试问一个精神病患者会有这样的清醒的认识和强大的自治力吗?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相互之间需要交流沟通,而亲情友情则是最至关重要的感情,朱元璋从军之后很快娶妻生子,侄子也过来投奔,周围更多的是朝夕相处的好友袍泽,在这种环境下,他肯定不会感到丝毫的孤独和不安全。可是当他登上皇位,称孤道寡之后,亲情和友情立刻远去,久违的孤独和不安全感再次包围了他,于是乎不可避免的影响他的判断和决策,而少年时期对官员和乡绅的不良印象自然催生了酷烈手段的使用,既是自保也是报复。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代,从其外公的故事里诞生的梦想,即创立一个中国人的理想国家:皇帝英明睿智,官员勤政爱民清廉能干,百姓安居乐业,最明显的例子是就是他期望能够在整个帝国的统治基础,广袤的乡村中实现理想的治理方式——由村庄里有威望的老人来处理日常事务解决村民之间的纠纷,而不是如果以前的朝代被乡绅士大夫完全掌握,并且鼓励乡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参与地方政府的监督,甚至可以直接把他们认为有不法行为的官员、胥吏等抓起来,这种模式还通过《教民回榜》制度化。

综上所述,明太祖朱元璋在他统治期间性格的确表现的有些病态,但那是心理因素和理想主义在起作用,绝不是精神病患者的表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eff1828be97888356962a96e42e7d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