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成祖朱棣制定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对外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的祖训,也使明朝被称为是汉人封建王朝中最有骨气的王朝。崇祯皇帝励精图治,以期待实现中兴,但最终还是让明王朝大厦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倒塌。通过史料研究发现,其实崇祯皇帝不做这几件事,明朝不会亡!
一是陷于两线作战,频繁换将。致使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起义军之火焰不能扑灭,在位16年,为剿灭流寇,朱由检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然用人存疑,导致李自成最终在河南发展壮大。同时又拘于祖训教条,不听取洪承畴等人对后金议和的正确意见,陷于两线作战,在东林党人怂恿和后金离间计下冤杀袁崇焕,一致军心、民心尽失。
二是面对农民起义,崇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上8年的天灾,饥民遍地,能解决粮食危机的高产作物玉米、土豆先后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而只能在宫廷被帝王享用,直至清朝建立后这类作物才走出大内,向民间推广,清朝初期人口大规模恢复就是例证。
三是处决阉党魏忠贤等人后,并没有沿袭魏忠贤等人针对中产阶级收税的政策,而是把税收的重点向普通农民,加重负担,导致越来越多的饥民加入到起义军的队伍。
由于崇祯皇帝本人刚愎自用多疑的性格,加之国库财政的拮据,以及面对乱局而无根本解决之道,国策朝令夕改,最终使明朝在后金和起义军的双面夹击下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