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巅峰之作,甚至围绕着红楼梦,还产生了专门的红学。
但是关于这本书,太多人看了关于它的各种谜题,各种解读,各种犄角旮旯的考证,但是关于很多基本的问题,却很少人去关注,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从基本面去把握这本书,而是为了某个小问题而钻进了死胡同。
就拿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来说,提到贾宝玉,各类分析评论对他都是赞誉有加,什么反封建,反礼教,尊重女性,性灵之人等等。
可以说很多分析宝玉行为的,绝大部分都是持肯定的态度,绝大多数都赞美他,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比起贾府里其他龌龊不堪的男性,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但事实上,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并不这么想,在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小说里,曹雪芹在开篇其实写得很清楚,他对贾宝玉的态度其实是负面的,是悔恨的,是自责的。
作者在一开篇,对贾宝玉的评价其实非常的清楚: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是不是写得非常的清楚明白,红楼梦的好处就是,哪怕你没有半点古文功底,看这本书也基本没有空难。
这段话是作者对于贾宝玉,最直观,最直接的描述,说贾宝玉就是个纨绔子弟,非常的荒唐可笑,奉劝大家千万不要学他。
但凡是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能看得懂汉语的,都能看懂这段话是啥意思,就是在批评宝玉,不好好读书,没有肩负起复兴家族的重任,对不起父辈的期许,希望后人以此为戒,不要效仿贾宝玉。
这话已经说得如从明白,但有趣的是,大部分研究红楼梦的人,对这段话都是视而不见,不认为这是在批评贾宝玉,而是认为这是“贬中褒”,那意思就是,虽然看起来是在损宝玉,但事实上却是在夸他。
白纸黑字,写得如此明白,居然还有那么多人,把黑的说成白的,不得不感叹,这部书,到底是被人解读成什么样子了。
红楼梦写的很好,这个无可否认,但就是因为写的太好了,所以不断有人去拔高他,以至于去无限赞美曹雪芹或者是贾宝玉。
其实要看懂评论贾宝玉的这句话,只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就行了,那就是曹雪芹后悔了吗?
面对家道中落,自己无能为力,自己当年不好好读书,现代的自己,是不是非常后悔,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到,曹雪芹后悔死了,整本书全部都是对过去的眷恋和对自我的救赎。
曹雪芹从来没有反封建,也从来没有跳出和超越贵族制度,很多人说看焦大骂的多恨,但是焦大的骂,那只是恨铁不成钢,他不是反对贵族,他只是反对贾府这个腐朽堕落的贵族。
曹雪芹自始至终,也没有超脱,他能做的,就是尽量回忆起当年的美好,他说了很多很多批评的话,也塑造了很多正面的形象,来衬托贾府的污浊和黑暗。
但这些并不是对整个制度的批判,而只是对自己家族不成器的一种骂,他骂的是这些人不争气,甚至用祖宗的口吻去深深地叹息,这些不肖子孙,生生毁了祖宗的百家家业。
贾宝玉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不争气,不成器,空有聪明才智却不爱读书,没有在家族危难的时候,撑起整个家族,这就是对他最大的评判,那些作者对贾宝玉的评价,写的非常真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深刻含义,暗含在里面。
贾宝玉就是个贪玩的小孩,曹雪芹更是非常后悔,自己没能通过科举改变家族命运,也许小孩子的时候不懂,说话还振振有词,但等到老了,等到潦倒了,才明白,薛宝钗是对的,好好读书,考取功名,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你觉得曹雪芹写贾宝玉中国角色的时候后悔了吗,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