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之前,9月的影院可谓一片惨淡。
要说本月有什么值得期待,《威尼斯惊魂夜》肯定算是一个。
《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之后,“大侦探波洛”系列回归。
依然改编自“推理女王”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经典小说。
“肯爵”肯尼思·布拉纳(《雷神》《哈利·波特与密室》)执导并主演。
依然汇集全明星主演。
杨紫琼+詹米·多南(《五十度灰》)+蒂娜·菲(《我为喜剧狂》)……
依然没逃过扑街噩运。
全球首周票房3720万美元,北美1450万美元,没卖过上映第二周的《修女2》;
国内上映5天,票房刚破2000万,被《敢死队4》和《鹦鹉杀》摁在地上摩擦。
明明越拍越烂,但却越烂越拍。
“这个系列为啥还能继续拍?”,可能是波洛也破解不了的谜题——
“威尼斯惊魂夜”
A Haunting in Venice
2023.9.15
波洛正传
赫尔克里·波洛,阿婆所著系列小说的主角,一名爱讲法语的比利时侦探。
书中描述:
“身材矮胖,枣核脑瓜,偏爱修饰自己月牙弯的胡子,其貌不扬,还有强迫症,但是和蔼又可爱。”
他最出名的是脑袋里“小小的灰色细胞”,凭此破获过诸多奇案。
影史上,数位演员扮演过波洛。
公认最经典的,当属英国迷你剧,大卫·苏切特饰演的版本。
大卫·苏切特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彼得·乌斯蒂诺夫的版本同样深入人心。
彼得·乌斯蒂诺夫
2017年,作为“阿婆首席迷弟”的肯爵,决定重启翻拍。
自导自演,成为史上最“神形兼不备”的波洛
肯尼思·布拉纳
首部翻拍,即是挑战超人气经典《东方快车谋杀案》。
当年,这片依仗全明星阵容,5500万成本赚到3.53亿票房,可谓年度黑马。
然而,粉丝却并不买账,浮夸自恋的波洛和中规中矩的改编,引起一片吐槽。
5年后,续集《尼罗河上的惨案》回归。
结果制作成本升级,票房却连前作一半都赶不上,拍成真·惨案电影。
两部电影口碑扑街,给肯爵教训,决定调整翻拍思路:
制作缩减,成本减半。
放弃阿婆家喻户晓的经典名作,转而改编相对小众的《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这一集,波洛不仅要解决谋杀疑案,还要面对恶灵作祟——
闹鬼疑案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威尼斯。
波洛已经退休,过着自我放逐的生活。
万圣节前夜,老朋友奥利弗女士登门,打破了他的平静。
奥利弗女士邀请波洛,参加一场通灵仪式。
据说,仪式上的灵媒,拥有与亡灵沟通的能力。
她需要大侦探波洛出马,帮她戳穿灵媒的骗术。
波洛看在好友的面子上,勉为其难接受了邀请。
当晚,他和一帮陌生人,来到一座破败的宫殿。
随着通灵仪式开始,诡异的事情接连出现——
门被无端炸开,吊灯突然落下,打字机凭空启动……
波洛起初并不以为意,认为都是装神弄鬼的把戏。
没想到,紧接着灵媒就遭到了谋杀。
此时,暴雨阻断了外界的路,凶手只可能是宫殿内的来宾。
波洛不得不重操旧业,查找凶手。
然而,随着调查深入,波洛遇到了种种超自然现象:
他听到了别人听不到的声音,眼前出现了一闪而过的幽灵。
波洛发现,这座宫殿曾经是一家闹鬼的孤儿院。
灵媒之死,可能是凶手杀人灭口,但更可能是恶鬼索命……
优点/槽点
《威尼斯惊魂夜》目前豆瓣6.3分,介于前作之间,个人认为是中肯的。
(《东方快车谋杀案》6.8分,《尼罗河上的惨案》5.7分。)
众所周知,两部前作电影,主要是在经典名著上“做加法”。
全明星豪华阵容,全特效优美风光,好莱坞大片的娱乐性拉满。
但对于阿婆的推理小说,这种奢侈的翻拍未免有点浮夸。
于是,《威尼斯惊魂夜》改为“做减法”,小而美的风格重塑前作的作者性。
将故事局限在密闭空间,以多元的元素类型和鲜明的角色形象来支撑叙事。
具体来说,本片依然遵循阿婆推理模板:
密闭空间突发命案,侦探挨个调查嫌疑人,抽丝剥茧,解开谜团。
不同的是,原着相对薄弱的人气,带来了超高的改编自由度。
电影大刀阔斧地改编,除了套用原著的角色名称,其余几乎全部颠覆:
原著是英国,电影改成了威尼斯;原著死者是乡下小女孩,电影改成了灵媒老阿姨……
原著和电影的关系,就好比是《芭比》和《巴啦啦小魔仙》,《奥特曼》和《奥本海默》——没有一分钱关系。
想看原著情节,可以看这版
电影核心类型,也从前作的“侦探推理片”,改为“超自然惊悚片”。
威尼斯迷宫般的运河和哥特风建筑,烘托出电影复古而精致的鬼魅气质。
威尼斯夜景
氛围阴暗吊诡,引出种种怪力乱神的灵异事件:
鬼屋诅咒、亡灵作祟、夜半歌声、尸骸异动……
不夸张地说,平均5分钟一个jump scare,10分钟闹一次鬼。
不剧透地说,直到结尾,影片也没有盖棺定论解释是否有鬼。
这可能是在内地看到,最接近鬼片的“鬼片”了。
杨紫琼的表演也值得一提。
众所周知,这个系列一向是演员越大牌,越早领便当。(第一部德普,第二部加朵)
这一部,毫不意外是奥斯卡影后杨紫琼,三分之一就遇了害。
不过,仅有的几场戏已、足够惊艳。
癫狂的跳大神通灵表演,slay全场。
聊完了优点,也该说说缺点。
系列老生常谈的毛病,本片的推理戏依然薄弱。
调查推理环节,电影只顾装神弄鬼搞噱头,
而并没有清楚展现案情的线索;
揭晓真相环节,则充斥“不走逻辑只走情绪”的机械降神,
只是例行公事般敷衍交待谜底。
和前作类似,推理全靠脑洞,破案全靠嘴炮。
感受不到恍然大悟的脑力激荡,只有自娱自乐的生硬反转。
作为推理片,拍不好推理,实在忒没理了。
片中的超自然元素,同样有点“喧宾夺主”。
影片大量使用广角镜头、面部特写,以营造压抑逼仄的氛围;
但是惊悚效果,靠的还是一惊一乍的剪辑和故弄玄虚的音效。
动不动就“猛抬头看到鬼”的烂俗桥段,和三流恐怖片没区别。
片中,鹦鹉怪叫和突然停水等“为了吓人而吓人”的桥段大量滥用,
不仅破坏了严谨的推理,也令波洛看起来神神叨叨。
与其说是“威尼斯惊魂夜”,似乎作为“威尼斯招魂夜”更合适。
角色塑造同样是败笔。
原创角色暂且不提,只说奥利弗夫人。
原著中,她是一个将波洛故事改编为小说的女作家,常被认作阿婆笔下的化身。
奥利弗夫人之于波洛,如同华生之于福尔摩斯。
她的地位仅次于黑斯廷斯,是勇敢,忠诚,智慧的探案助手。
剧版波洛和奥利弗夫人
电影中,却将她魔改为利用波洛,否定波洛,甚至“陷害”波洛的心机女。
再加上演员蹩脚的口音,不仅糟蹋了角色,更是糟蹋了阿婆。
电影版波洛和奥利弗夫人
还有续集
最后聊聊主题。
肯爵的“波洛”电影,总追求在“忠于原著”和“当代叙事”中取得平衡。
《东方快车谋杀案》探讨法律和正义的边界,《尼罗河上的惨案》刻画爱情与仇恨的转移。
《威尼斯惊魂夜》的主题,则是精神内耗危机。
影片中,波洛因战后精神创伤,对人性心灰意冷,而放弃侦探职业;
经由一场“善恶终有报”的谜案,重新找回对真相的热情,做回了侦探。
“每个人都背负往日阴影,只有与自己和解,才能走向未来。”
这个主题,是肯爵对观众灌下的一碗鸡汤,也像是他的自嘲:
系列拍到第三部,一路伴随骂声走来:
外型不符、演技浮夸、毫无天赋、糟蹋经典。
肯爵偏偏不死心,又相当勤奋。
于是只能“背负骂名,与自己和解”,继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实际上,尽管本片票房不理想,不过由于制作成本低,回本压力不大。
业界普遍看好,系列会继续拍下去。
下一部,肯爵会霍霍《罗杰疑案》《ABC谋杀案》等人气大作;
还是继续大刀阔斧改编《致命遗产》《五只小猪》等小众佳作;
还是直接快进到“波洛大结局”《帷幕》,给自己和观众一个痛快。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