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周瑞/星球数据派
数据来源:软科
一流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自2017年“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全国各大高校都积极投身于这场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力求脱颖而出。除了已入围的147所“双一流”高校之外,不少未拿到“车票”的实力非“双一流”高校,正以独具特色与优势的学科实力蓄势以待,以期在新的建设周期内,面对激烈的高校竞争,脱颖而出,实现历史性突破。
11月8日,备受瞩目的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正式发布。这一排名是由全球著名的权威排名机构软科公司发布的,涵盖了98个一级学科,涉及485所高校的5035个学科点。在这些学科点中,有339所非“双一流”高校凭借其卓越的实力位列其中,展示了其与一流学科比肩的实力。
在这些非“双一流”高校中,更有一批拥有顶尖学科,实力冠绝群雄。这些高校虽然没有“双一流”的荣耀加身,但他们的实力却是不容小觑的。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成为了“双一流”动态调整的有力竞争者。
01 2023非双一流上榜学科数量排名
上榜学科数量是高校学科建设规模和整体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本次排名中,非“双一流”高校共有上榜学科1873个,占据了总数的绝大多数。这一数据表明,非“双一流”高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其学科实力和水平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其中,深圳大学凭借35个上榜学科高居非双一流大学之首,当之无愧地成为最强双非或者四非。这一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深圳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持续投入和努力。深圳大学一直以来注重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使得其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扬州大学紧随其后,以32个上榜学科彰显其实力。扬州大学一直以来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化交流,使得其学科实力得到了不断提升。同时,扬州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资源。
青岛大学共有28个学科上榜,位列第三,表现亮眼。青岛大学在近年来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使得其学科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青岛大学还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分别凭借27个、26个上榜学科占据前5席。这两所高校一直以来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使得其学科实力得到了不断提升。同时,这两所高校还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支持。
从以上排名可以看出,非“双一流”高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其学科实力和水平也得到了广泛认可。这些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注重投入和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也要看到,非“双一流”高校的上榜学科数量和质量与“双一流”高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非“双一流”高校需要继续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实力和水平,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02 2023全国前3%顶尖学科数量排名
在高等教育中,学科建设一直是一个核心话题。它不仅关系到高校的整体排名,也关系到学生的学术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前景。在当前的背景下,中国高校对于学科建设有着极高的重视,尤其是对于顶尖学科的建设。
为了与当前中国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对高水平学科的认知口径保持一致,将全国前3%(或前2名)作为“中国顶尖学科”的标准。这一标准的设定,不仅考虑到了高校的学科实力,也考虑到了其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认可度。
据最新统计,共有103所大学的314个学科点入选中国顶尖学科。这一数据,无疑是对中国高校学科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在这其中,非“双一流”高校占据了13席,这充分说明了中国高校的发展是全面的,不仅依赖于一流高校的带动,也依赖于非一流高校的自身努力。
在这13所非“双一流”高校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岛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各有1个顶尖学科。这些学科不仅代表了各自学校的最高水平,更代表了该学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对于这些顶尖学科的建设,无疑是每个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更需要先进的管理体制和优秀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顶尖学科的质量和持续性发展。
我们也要看到,入选顶尖学科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于学科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对于顶尖学科的建设,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估和改进,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