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接孩子放学,尤其是考试前夕,总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妈妈,“宝贝,你这次要是能考100分,你说要什么,我都给你买!”
女儿很开心地问,“真的吗?那我想要最新款的手机,可以吗?”
妈妈说,“当然了,只要你能考到100分 !”
这样的对话,家长应该都不陌生吧。面对孩子做事磨蹭,不爱做家务,不愿意写作业,没有上进心等情况时,很多家长都会用诱人的奖励让孩子去执行。 而当孩子得到父母的承诺,想到期待已久的奖励,他的全身就会充满了力量,恨不得立马去做。
一点奖励,就能代替沟通,代替正向引导,让孩子立马做出改变。真的是好事吗?
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的胃口会越来越大,今天可能只是一支笔,明天可能就会变成手机,后天可能就会变成笔记本电脑,小车,你真的能负担得起吗?用奖励逼着孩子考100分,家长的目的是拿100的分数,还是真的让孩子努力学到知识呢?
家长为什么喜欢用实物作为奖励?
为了让孩子考试成绩好,家长简单粗暴的实物奖励既是偷懒的行为,更是家庭教育中最大的败笔。
1、沟通无效,或完全不想沟通而采取的捷径。
针对实物奖励的问题,我询问过很多家长,得到的原因无非就是 :
“我家孩子怎么说都不听,打也没用,只有给点奖励,他才会好好学习 。”
“我工作太忙,很少在家,哪有时间天天督促他,还沟通?给点奖励不更实在一些 ?”
“我不太会说话,和孩子说不了两句就想发火,干脆就给点奖励了事。”
没时间,不会沟通,无法沟通,都会成为家长用实物奖励来激励孩子学习的主要原因 。
2、激励孩子拿到好成绩 。
儿子的一个同学,平时考试平均成绩都在90分左右,虽然不是全班第一,但也是名列前茅,孩子很满足,平时也很开心,可就在上次考试时突然紧张了起来。
球也不踢了,也不跟同学说话,还报了辅导班,一问才知道,原来他妈妈为了让他考100分,承诺他,只要他做到了,就给他买心心念念的游戏机 。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还有努力的空间,希望他们能再拼一把,争取拿到更好的成绩,也会采取实物奖励的方式 。
3、孩子学习太辛苦,想奖励一下。
我自己就这么干过,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语文特别差,孩子学得很吃力,也曾一度想要放弃。
后来,他自己主动报了辅导班,整个暑假,都顶着经40度的高温,往返于辅导班和家之间,班上没有空调,饭食也很一般,早上6点上课,晚上6点回家,回来了还要写好几个小时的作业。
看着孩子努力的样子,作为妈妈,内心真的很欣慰,但也很心疼,也是在那次,给了孩子一个小小的奖励,买了一个学习平板。
其实,实物奖励并不是不能用,但不能每次都用,更不能将它作为“成绩好,就必须奖励”的铁律。一旦孩子有了这种想法,家长会发现,后期的教育会越来越难。父母开始变得被动,与子女也更难沟通,实在是得不偿失。
实物奖励对孩子有哪些危害呢 ?
动不动就用奖励来诱惑孩子学习,做事,时间长了,容易出现3大危害 。
1、读书是父母要求的,和我没有关系 。
不管是写作业,阅读还是考试成绩,甚至是整理自己的房间都需要有奖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给父母做的,与己无关 。
2、没有好处,就什么都不干 。
可能最初给奖励的初衷是激励孩子上进,但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奖励,否则就觉得不公平 。
3、亲情减少,利益为上,自私自利 。
凡事追求物质奖励的孩子,更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等价交换会成为他衡量做事的唯一标准 。
由此可见,实物奖励如果运用得不好,伤害最大的是孩子的心理成长和性格塑造,直接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到底该如何正确激励孩子 ?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做事情谈条件”的情况,家长可以试试这4个方法 。
1、适度的满足,而不是交易 。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尤其对于孩子来说。他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会成熟且全面地思考问题。
面对孩子的愿望,家长可以进行适度的满足,多用信任鼓励,拥抱等情感激励的方式代替实物奖励。
2、狠下心,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与父母无关 。
要做到这一点,父母首先得狠下心来,不要过多地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的目的是增长见闻,并不是为了成绩而活,谁也不能保证孩子成绩好,将来在社会上就一定混得好。
所以父母内心要先变得开阔,不要将学习看得太重,就像孩子日常吃饭喝水一样平常。面对孩子的进步,对他的努力和勤奋,表示肯定;对孩子的退步,进行适当的鼓励,帮助他找到方法,迎头赶上。
总之,要让他明白学习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绩好坏也只与他自己息息相关。
3、适当体验挫折,而后努力争取 。
有段时间,儿子很贪玩,作业也做得很马虎,我提醒过两次,但他也没在意,家里老人为此很担心,希望我能给他单独辅导,或者上辅导班,但被我拒绝了。
有些事情,必须得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让他真正明白失败后的感受是什么,才能有努力的冲劲。
果然,那次孩子的成绩一下子下滑了20个名次,他哭过,也闹过,最后,经过深入的沟通,孩子才明白到自己的问题,转变了学习态度,成绩也就很快地恢复了之前的水平 。
作为家长,不要试图事事保护,希望孩子不受任何一点苦难,可你能护他到几时呢?将来他终究要走上社会,与其让他在社会寸步难行,倒不如现在在你可控的范围内,让他逐步体验挫折,锻炼自己的抗挫折力,变得坚强,独立,有冲劲,也就具备了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
4、言出必行,不随意承诺。
有些家长在考前承诺孩子“考了100分就给他买手机”,可考试过后,却以各种理由拒绝实行诺言。
次数多了,不仅让孩子失去对家长的信任,更让家庭教育的执行变得很艰难 。
俗话说,一诺千金,不管是做家长,还是普通人,言出必行。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莎士比亚曾说过,行为的本身便是他给自己的酬报。
与其用实物奖励的方式,希望孩子拿到好成绩,倒不如正向引导,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享受成长进步的过程。
奖励的方式有很多种,语言,肢体,陪伴等情感奖励,有时比起实物更让孩子内心充盈,如果再能适当地满足孩子的小小需求,则更能激发孩子的潜力,帮助他快速成长。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