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报记者韦黎
“大家都知道‘520’的谐音是‘我爱你’!其实,大学生更需要知道另一个日子——‘525’,即‘我爱我’!大学生要学会关爱自我心理成长与健康,学会人际交往与互助,这样才能走出心灵的孤岛……”5月25日,在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到来之际,广西脑科医院党委书记陈强如是说。
为了筑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防线,2021年开始,广西脑科医院通过“医校合作”模式,先后与广西科技大学等6所院校结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精神卫生服务共建单位”,逾10万名大学生受益。
1 抑郁症女生顺利毕业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强国需要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从医十八年,广西脑科医院心理科二病区主任潘江艳一直关心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更是她重点关注的群体。
潘江艳介绍,心理问题是一个普遍现象,不是大学生才有。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成熟、独立,他们的心理问题并不突显。但是,大学生面临人际交往、感情、就业等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又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与每个人的生理发育、性格特征、家庭环境、学校专业和社会环境等有密切关系。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有抑郁症、焦虑障碍、社交恐惧和进食障碍等,在广西脑科医院心理科门诊的大学生患者中,确诊患抑郁症的占比较大,其中,有部分患者需住院治疗。
潘江艳曾经诊治过一名18岁的女大学生。该女生就医前两个月,就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心情沮丧、精神不足,做事总提不起兴趣,总感觉其他同学不喜欢她、针对她,患者同时伴有头晕、头痛、胸闷、手抖等症状。
因感觉活着好累,她还曾萌生过不想活的念头。其父母收到她发来的“活着好累”的信息后,意识到问题严重,才立即带她到医院就医的。最终,该女生被确诊为抑郁症。在住院3周期间,医生对她进行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相结合的系统治疗;出院后坚持服药,医生又对她定期进行随访。
“现在,这名大学女生已经顺利完成学业毕业了。”潘江艳说,大学生离开家独自生活,这让他们更易于藏匿或回避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大学生只是轻微的抑郁情绪,进行疏导就可以了;如果抑郁情绪较重,校方一般会建议他们到医院就医,由正规医院的医生为他们进行确诊和治疗。
2 “医校合作”应需而生
为了筑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防线,同时为大学生打开就医的绿色通道,广西脑科医院的“医校合作”项目应需而生。
“今年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我们医院将与柳州工学院举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医校合作’签约仪式。与此同时,我们还和广西商业学校达成‘医校合作’共识,不久之后也将签约。”
5月24日,广西脑科医院党委书记陈强向记者介绍,此前,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十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强调要建立心理健康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心理健康志愿组织合作机制,形成连续性的服务链条、实现共同发展。为了做好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经调研与统筹规划,该院于2021年推出“医校合作”项目。
根据院方与校方签订的合作协议,广西脑科医院定期选派心理专家到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及心理帮扶工作,并为学校的危重病患及转介学生开设绿色通道。同时,为学校开展心理培训、心理讲座、心理督导等服务。
截至目前,广西脑科医院先后与广西科技大学、广西机电技师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广西科技大学附属卫生学校6所院校签约结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精神卫生服务共建单位”,逾10万名大学生因“医校合作”模式受益。
“‘医校合作’模式是我院实践‘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抓手,是医院拓展柳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又一次有益实践。”
陈强书记表示,通过医校合作,既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还拓展了心理危机干预渠道,促进了在校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同时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专业化、常态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3 “医校合作”结出果实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柳州各大高校积极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多数学校已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并依托学生工作部门,一起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广西科技大学的教职员工在“医校合作”的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创新。他们开展的《广西科技大学“医·校·家 360”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服务模式建设》项目,在202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项目评选中,荣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精品项目。医校合作之花结出了果实。
“但是,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并不是治疗机构,校方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识别问题,进行紧急危机干预及健康教育。轻症学生可以通过咨询解决问题,但咨询不能代替临床治疗。所以,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到专业机构就诊是关键。”
潘江艳说,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标准就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的人才能用信任、友爱、宽容、尊重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能与他人同心协力。
“医校合作”模式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教育,共享医校资源,创造了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帮助大学生掌握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融合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守护大学生的青春。“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心向阳光、快乐成长,这是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