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工作更累的是:情绪劳动

2023-11-13     富书

原标题:比工作更累的是:情绪劳动

文|慢慢(富书专栏作者)

知乎有一个热门问答:“为什么上班一天只是坐着,还感觉这么累?”

这是因为,在工作中,你不仅付出了脑力和体力,还有心力。

这些看不见的心力就属于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正成为裹挟当代人的第三种劳动。

但是,聪明人却不会被情绪所拖垮。

在工作中,他们选择了其他的出击方式。

工作中,你要付出的除了体力,还有心力

在电视剧《骄阳伴我》中,盛阳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设计师,拿着5千底薪,兢兢业业工作了三年。

干这一行,加班熬夜是常态,手机要保证二十四小时开机,群里消息得秒回。

被客户虐,更是家常便饭,挨骂不能还嘴,下班聚餐还不能请假。

更可气的是,自己辛辛苦苦做出的方案,还会被上司拿走去邀功。

在一次会议中,组长看到盛阳在纸上写了很多想法,故意以买咖啡为由支开他,把他的想法据为己有。

当盛阳返回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才发现已经被组长先说了,但对方还辩解说是在帮盛阳承担风险。

面对组长卑劣的行为,盛阳也只能压抑住愤怒,强颜赔笑,然后继续努力工作。

在接手了组长安排的一个项目时,盛阳尽职尽责,几天不睡觉盯着现场布置,却遭到组长设计陷害出了事故,第一时间被推出去背了锅。

即便处处被上司刁难,盛阳也不敢轻易离职。

因为经济形势、就业环境,银行卡余额,他承担不了离职的后果。

所以,哪怕有再多委屈,也得忍受

当代年轻人,亦是如此。

在工作中付出的,不仅仅是体力和脑力,还有心力。

身体上的累,可以通过休息得到缓解。

但心灵上的累,却容易把人折磨得精疲力尽。

正如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的:

我们的疲劳往往不是由工作引起,而是由于忧烦、挫折和不满等。情绪上的态度比生理上的操劳更易使人产生疲倦。

比工作更累的是:情绪劳动

之前看过一个热搜,在上海迪士尼,游客排队与玲娜贝儿互动。

轮到一名游客时,她发现人偶演员不是自己喜欢的那位,于是拒绝与其互动,还向工作人员投诉,要求换一个演员。

扮演玲娜贝儿的演员尴尬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

而她遭到排挤的原因是,她没有做游客让做的违规动作,游客觉得她不热情。

这些演职人员,她们从进入园区起,就要一直维持着饱满的热情,随时要与游客互动,做出各种逗游客开心的动作。

在炎炎的夏日,也穿着厚重的玩偶服,蹦蹦跳跳,带给游客欢乐。

即使在巡游时体力不支中暑,眩晕倒地,但为了不让游客的童话梦破灭,直到离开了游客视线,才摘下不透气的头套。

工作本就不易,他们还频频遭遇被游客拍头,冒着受伤的风险,甚至还不能生气。

因为迪士尼规定,在演职人员穿上人偶服的那一刻起,就必须成为角色本身,而所有正面角色都是不准生气的。

所以,不管你有怎样的情绪感受,你表达出来的情绪都必须是热情,是快乐。

不只是在服务行业,很多人的工作亦是如此。

从你入职的那刻起,你就要收住你的负面情绪。

因为,管理好情绪已成为职场人的标配能力。

很多公司也把“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抗压能力”,写进了招聘岗位的工作职责里。

当你面对处处刁难的甲方,给你画饼的上司,还有甩锅的同事时,又或者当你被家庭琐事缠身时,即使内心已极度不适,外表却还得力图优雅。

这些为了营造出符合公司要求的表情和行为,所付出的情绪管理,就是情绪劳动。

美国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在《组织中的情绪》中说:“任何工作,只要涉及人际互动,都可能需要进行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情绪感受,一个是情绪表达,两者间的差距越大,所付出的情绪劳动就越多。

因此,真正拖垮你的其实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高额的情绪劳动。

与其被情绪劳动拖垮,不如主动出击

持续付出高成本的情绪劳动会让人心力枯竭,导致工作倦怠、情绪崩溃。

在进行情绪劳动时,往往有三种策略:表层扮演、深层扮演、自动调节。

表层扮演只需要假装表现出需要的情绪,不触及深层感受,比如“假笑”。

深层扮演则是努力调整内心的感受,尽力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于所要表达的情绪。

自动调节意味着情绪感受与情绪表达相同,是自然流露的情绪,也是最理想的状态。

但在情绪不佳时,除了通过深层扮演来调节情绪,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降低情绪劳动:

1、脱离环境

如果处于一个有毒的环境中,你要不断付出高额的情绪劳动,直到筋疲力尽,最好的办法就是脱离环境。

比如《骄阳伴我》里的盛阳,有老王那样的领导,先扇你两巴掌,再给一颗糖,用无数繁琐的小事累死你,再用无数张大饼耗着你。

工作业绩都是他的,出了事跟他没关系,对年轻下属就像白骨精一样,直到耗尽你的热血和精气神。

在这种需大量消耗心力的环境中,若无法再提升个人能力,也没有任何晋升空间,不如就尽早远离,去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2、学会沟通

工作中的情绪劳动很多是因为人际关系,而好的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大多数人在沟通中容易使用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的语言,这种沟通方式常常会蒙蔽住真实的内心,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是互相伤害,产生负面情绪。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的沟通每一次都是滋养,坏的沟通每一句都是戈矛。

更好的沟通方式是,你需要不带评论地观察自己,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清楚地说出具体的请求。

在倾听他人时,保持客观的态度,不急于提建议。

在感到愤怒和情绪低落时,不把原因归咎于他人,静下心来体会自己的感受,让内心变得平和。

用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3、建立边界

你是不是总在违心地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比如从不拒绝不合理的工作安排,为了取悦他人委屈自己,然后常常让自己疲惫不堪,充满怨恨。

这也是因为你总在忽略自己。

作家邦达列夫曾说过:“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一味牺牲自我不能换来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反,尊重自己的需要,建立清晰的边界,才会有健康的人际关系。

对于跨越自己边界的人和行为,要有说“不”的勇气。

当你越尊重自己,你的生活就越自由。

4、专注自身

我们无法控制外界的环境、以及他人的想法,但却可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不随意揣测他人,不被他人所影响。

与其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精力,不如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王阳明曾说过一句话:“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遭遇了不顺,保持情绪稳定才是最重要的事。

关照好自己的内心,修炼好稳定的内核。

当你减少了负面情绪,当你无须再压抑自己的情绪感受。

当你的情绪表达与情绪感受趋于一致,当你能够做真实的自己。

你要付出的情绪劳动成本就降到了最低,也就不会感到心累了。

与其在工作中被动地付出情绪劳动,不如去主动地掌控自己的情绪。

减少不必要的内耗,放弃无意义的讨好。

屏蔽不重要的琐事,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守护好能量,维护好边界。

用心去交流,保持平静心。

很喜欢一句话:“生活的意义,不是为别人的情绪找出口,而是为自己的生活找出路。”

工作已经占据了我们太多的生活,就别再让它太累了。

愿你能在工作中寻得轻松,也能在生活中享受美好。

作者简介:慢慢,富书专栏作者,富小书的人,人生要慢慢地走,珍惜生活,享受当下,第4本书已出版,图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本文:富小书,你身边最好的闺蜜,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c6c8f4c7b2f3edc5fe827ae21b93a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