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权制度的影响下,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男性。男权制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使男性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女性则处于劣势与服从的地位。这种制度在封建社会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就在这样制度影响下,我国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第一次为女性,她就是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照片中是剧中女皇帝武则天。
655年10月,高宗下诏废王皇后,11月立武则天为后。唐高宗的这次换后决定打破了历来的门第观念与士族势力的威胁,也为皇帝直接掌握政权打了基础。随着唐高宗身体每况愈下,政权开始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665年,唐高宗率文武百官,前往泰山封禅。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674年,朝廷下诏尊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次年,由于高宗身体欠佳,皇帝决定让天后武则天摄政。照片中就是女皇武则天画像。
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事后葬入乾陵,当时的乾陵还只是初具规模。之后在天后武则天的主持下造成了空前的皇家陵寝,才有了如今恢弘的景观。整个陵寝长40公里,占地面积约20万亩,乾陵就是仿照当时唐朝的长安城所建造。乾陵内设置四门:东为青龙门,南为朱雀门,西为白虎门,北为玄武门。
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并在权利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创造了“曌”(“zhao”日月当空的意思。)并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之所以能够在权利的漩涡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她既积累了唐太宗的强势经验,也积累了唐高宗治世与守国时的经验。在积累两代皇帝经验之后,武则天在其当政时期,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都处理的特别好。照片中就是武则天在乾陵的无字碑。
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在乾陵北到南分别有十对石人、五对葬马、鸵鸟、华表等等。在乾陵的所有石像中,其实最蓬勃的酒肆司马道两侧的十对石人像。传说,这些石人像的原型叫翁仲,翁仲为秦朝大将,曾经大胜北伐匈奴。在翁仲死后,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为他铸铜像,并将其置于皇宫门外(咸阳宫司马门外),此后历代帝王纷纷效仿。这些石像面容各不相同。照片中是百年前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乾陵。
在乾陵除了路两旁的翁仲、石狮子、鸵鸟,那站立在乾陵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的无头石像尤其惹人注意。这些石像一共有61尊,西侧有32尊,东侧有29尊。这些石像与真人的身高差不多,石像上雕刻出来的装束也是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有翻领紧袖的,有披发左衽的,但全部双足并立,两手前拱,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而且在石像建立初期,这些石像石像背部都镌刻着姓名、职衔、族属、属国等文字。这也表明他们都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蕃臣”。令人感到奇怪的就是他们的头却已不知去向。关于石像真实的身份,在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个谜。照片中就是百年前乾陵上的无头石人像。
关于这些石像为什么没有头,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经过仔细观察会发现在这些石像脖子的位置有被砸掉的痕迹,这也证明了这些石像的头很有可能是被人为砸掉的。但是关于石像头为何失去,一直以来有不同的说法。据当地老百姓的说法,八国联军侵华时,见唐乾陵前立有外国使臣,感到有辱洋人的脸面,所以把石人的头砍掉了。但是据历史学家考证,八国联军在侵华时根本没有到达此处。所以,这种说法纯属民间传说。照片中就是百年前石像近景。
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朝当地发生瘟疫,无数百姓丧命。所以百姓认为此地发生瘟疫来可能就是因为这些石人在作祟,所以就把石像的头给砸掉了。通过石像脖子上的痕迹与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可信性,但是缺乏直接证据。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朝时期外国使节来到乾陵后看到自己的祖先为皇帝守灵感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防止引起当地百姓不满,于是他们就将百姓的庄稼给糟蹋了让百姓误认为是这些石像所为,于是外国使节借百姓之手将石像的头给砸掉了。但考古学家认为,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天灾。1555年1月23日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关中大地震,地震震级高达8-11级,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公里,所以这些石像在地震中遭到毁坏。照片中就是六十一蕃臣石像。
宋朝时期,曾有人对35尊石像上的文字做了记录,经过核查这些蕃臣的品级几乎都在三品以上,一品官也不在少数。这说明,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在朝中任职的情况更为普遍。人们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六十一蕃臣像”,目的就是为了彰显和平友好,称他们为“宾王像”。照片中就是61蕃臣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