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数学天才出家气病父母,家庭背景曝光:中产、高知、体面,12年后,他如今成了这样

2022-09-22   小树苗儿童教育

原标题:北大数学天才出家气病父母,家庭背景曝光:中产、高知、体面,12年后,他如今成了这样

文 | 小树妈妈

成长树(ID: chengzhangshu99 )

1

这段时间,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还俗的消息,上了好几波热搜。

从传统的角度看,柳智宇绝对称得上是少年天才,是多数人心中教育成功的典范:

从小到大成绩优异、获奖无数,一路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

高二就已经夺得2005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循环赛的金牌。

高三加入国家队,代表中国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以满分成绩夺得金牌。

那一年,他才18岁,随后被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数学专业。

在强手如云的北京大学,他同样是风云人物,不仅学业优秀,还成为了北大社团的社长。

大四更是早早收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并获得每年7万美金的全额奖学金……

这份简历放在任何人面前,都足够优秀、足够光鲜、足够让人相信他会有一个无比灿烂辉煌的未来。

但是大四的柳智宇,却给麻省理工的教授发了一封拒绝信,他在信中说:

“很抱歉地通知您,我不会成为MIT的学生了……您可能会很惊讶,我决定把一生都奉献给佛教,并成为北京龙泉寺的一名僧侣。”

“很抱歉地通知您,我不会成为MIT的学生了……您可能会很惊讶,我决定把一生都奉献给佛教,并成为北京龙泉寺的一名僧侣。”

这个22岁的北大数学天才, 放弃了世界名校,选择出家。

父母为此阻拦、劝说、大哭、大闹、生病、白头,但都无法动摇他的决定, 他甚至一度和父母断绝来往。

之后的几年,柳智宇过得很清苦。还曾一度颠沛流离,无处安身,最后靠好心居士才勉强有个住处。

如今还俗之后,他依旧没有什么物质上的追求,坦言自己不想结婚、也不想有孩子。

他究竟是教育的成功,还是教育的失败?从天之骄子到遁入空门再到入世还俗,他的经历其实非常值得深思。

2

发掘天赋、创造条件,孩子成了“神”

高压强迫、过度付出,孩子有了“魔”

柳智宇的优秀早慧,跟原生家庭的培养有很大关系。

他的父亲是华师一附中的物理老师。曾经培养出了多个物理竞赛获奖的学生。

母亲是一名工程师,同样是高知博学、工作优秀的类型。

柳智宇作为他们的儿子,自然是从小就被寄予厚望。

他本人非常的聪明,他的高中数学竞赛教练余世平曾经评价:

“脑筋的灵活程度,我教了一辈子书,这是第一人。

聪明之外,他还得到了非常好的引导。

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的年纪,柳智宇已经在玩儿家里父亲的那些物理实验的东西。

头脑灵活+启蒙早+父母高知且重视教育+自己喜欢钻研,足够让一个孩子在小学就成为尖子。

而柳智宇热爱上数学,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的。

那时候的他还算不上天才,偶然去上了启蒙老师刘嘉的数学培优班,发现题目很难,自己经常需要绞尽脑汁才能做出一两道题。

但是就是这样,启蒙老师还是经常夸奖他有天赋,给他很多鼓励和引导他继续加油。

柳智宇自己说,就是这个原因他才走上了数学这条路。

一个四年级的孩子,自然会喜欢被肯定、被表扬、加上他本身聪明、喜欢沉浸在书海、也善于思考分析和总结,数学的确非常适合他。

父母发现之后,也相当的支持,给他找了更多名师,报名了更多的数学培训,让他可以快速提升能力。

这一切都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对数学,柳智宇有极强的内驱力。

就像咱们之前提到过的,形成这种内驱力的因素有 3 种:

  • 自主感:我自己愿意做这件事
  • 胜任感:我能做到这件事
  • 联结感:有一个满足基本需求,被鼓励被反馈的环境

满足了这3点,孩子就会像装了小马达一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着他们不断进取。

图片来源:电视剧《都挺好》

柳智宇那时候在数学的世界里如鱼得水,用他的话说,就是:

“那是另外的一个世界,数学的世界,其中并没有凡庸琐碎的得失毁誉,只有自然的美、人类心智的美。”

“那是另外的一个世界,数学的世界,其中并没有凡庸琐碎的得失毁誉,只有自然的美、人类心智的美。”

他非常纯粹的爱着数学这门学科,加上天赋和努力,很快他就成为了这方面的佼佼者。

高一就发表了《幂数列求和纵横引论》的论文,获得了很多数学家的肯定,还斩获了湖北省级的奖项,连数学老师都自叹不如。

高二,他在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循环赛中,以满分成绩获得金牌。

出色的表现,让他一战封神。

但是,在成为“神”之后,他必须面对的,却是“魔”。

他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再这样简单纯粹的爱数学了。

父母、老师、学校,都希望他继续参加下次的数学奥林匹克、继续获得金牌。

他们要他不断的高强度的刷题、要他持续不断的拿高分、拿满分。

尽管那时候,他已经患上了比较严重的眼部疾病,阅读已经很困难了。

但是母亲坚持给他阅读题目,让他来做。

他自己只想享受数学之美,想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数学上。

但当时刷题、准备比赛、出成绩却成了生活的重心。

有媒体报道,某次他在沈阳参加集训,校长来看他,他不仅没有表现出激动或者感激,而是冷淡的说:

“我个人不需要这块金牌,而你们一附中需要这块金牌。”

“我个人不需要这块金牌,而你们一附中需要这块金牌。”

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他对数学的内驱力正在因为父母、老师的强力干预,而迅速下降。

很多孩子的内驱力,其实都是这样被破坏掉的。

正如心理学家李雪所说:

外驱力,也能驱动一个人,但它带来的感觉是较劲、痛苦和内耗。

他们总觉得,自己是为父母而行动,不是为了自己,丧失了自主权和成就感。

最终的结果就是,当孩子失去外部驱动力后,就很容易就此止步,不再向前。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舍得》

3

全面无死角照料,让他心思单纯

与真实生活隔绝,让他寸步难行

柳智宇身上还有一个很拧巴的地方,就是他在学习上非常 优秀,但是在人际关系和处理日常生活问题上,又非常 笨拙

这种反差,其实也跟家庭的教育息息相关。

柳智宇的家庭条件相对不错,父母从小对他的学习抓得很严格。

他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

从小的时候,就没有太多时间跟同龄人接触,更没有太多时间去交朋友。

长大后的他,想融入集体,但是也经常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如愿。

比如有同学问他问题,他总是会非常热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想办法给同学讲清楚。

但是反过来,如果他向其他尖子生请教问题,对方经常会推脱搪塞,好像把他当成一个对手一样防备着。

他拿到了奥赛金牌,想安慰因为竞赛失利的同学,问怎样才能帮到他们。

同学却回复:

我们需要的是做更多题目,你的帮助不是很重要。

我们需要的是做更多题目,你的帮助不是很重要。

柳智宇的性格本就有些内向,心思也单纯。

他没有做错什么,但来自同龄人的这种防备、排挤、有意无意的孤立,让他非常的难过。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在社交上。

会抱怨孩子找朋友玩儿这个时间,足够写多少卷子、足够做多少练习。

但实际上,孩子能够交到好朋友,能够在集体中有存在感、融入感,对孩子享受校园生活、学习生活非常的重要。

图片来源:电视剧《再见我的幼儿园》

无论多大的孩子,都非常在意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

柳智宇从小跟同伴玩耍时间太少,他缺乏进入集体的练习,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跟同学间的矛盾争执、不知道怎么平衡自己和对方的利益、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去玩儿到一起。

所以在要独自面对这些的人际来往之类“红尘俗事”时候,聪明敏锐的头脑也无法帮助他过得更开心。

柳智宇坦言自己出家的原因,是想要追寻生命的答案。

他想要放下这些世间的纷纷扰扰,去寻一个更高的境界。

但是有句老话说得好,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落发为僧在外人看来可能是断了烦恼,对身处其中的人,也许并不一样。

不顾父母反对,坚决出家的柳智宇,并没有过着那种归隐闲适的生活,反而要面对很多的挑战。

寺庙里必须早上四点半上早殿,上午工作或学习,午饭后一点半继续工作学习,四点半上晚殿,上课,直到晚上9点才能休息。

除了这些,他还要参与日常事物,比如寺院里的房屋修建。

经常要在半夜1点到3点盯着工地的运作,回去休息不了几个小时,又得起床。

身体的辛苦是一方面,寺庙还有一些“潜规则”。

他曾经非常用心的为龙泉寺宗教典籍的出版工作,每天工作12小时,付出了大量心血,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正常署名。

之后寺庙还曝出了高僧被举报骚扰女弟子的新闻,他则成为了第一个站出来发声谴责的寺内僧人。

寺庙不是理想的净土,所以在2018年,他选择下山游历。

这段时间,他曾短暂居住在一位居士家里,可也是问题频出。

那位收留他的居士把碗槽中没有刷洗的碗筷、家里枯死的花拍成视频发给他看,他羞愧的收拾东西走人了。

柳智宇从小被包办保护、几乎与真实生活隔绝,所以眼睛里没有“活儿”。

他自己也很自责,觉得自己观察力不够,应该知道主动收拾卫生和浇花的。

后来柳智宇颠沛辗转,去了不同的地方修行,逐渐爱上心理学,并给很多有困惑的人做心理咨询。

今年年初,柳智宇更是决定还俗,专门做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

公司让他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承诺给他的薪资是月薪3万。

但是他觉得自己一个人用不了这么多钱,也不打算结婚生子,主动说2万月薪就可以了。

如今的他,还在舆论的漩涡里。

有人说他浪费了国家的培养、有人说他堕落成了卖课的俗人、有人为他遗憾惋惜、有人羡慕他活出了真实的自己……

我想说的是, 人生从来不是只有一条路,优秀的父母和孩子,也并不是只有一个模板。

祝福他,也祝福每个孩子,都能活得开心自在,获得心灵的平静。

每天和孩子一起进步,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每天和孩子一起进步,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