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原儿子心脏病去世 | 老父亲故意不救孩子是为哪般?

2023-03-28   小树苗儿童教育

原标题:作家马原儿子心脏病去世 | 老父亲故意不救孩子是为哪般?

这几天,一篇关于作家马原的报道在网上引发不少争议。

先说一下马原是谁。

马原,出生于1953年,最早做过农民,也当过钳工,后来考上辽宁大学文学系、走上文学道路,是著名的先锋派作家,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

他最鲜明的标签是“先锋派”小说开创者,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有不小的影响。

去年6月时,马原突然在微博上说自己13岁的小儿子夭折了

一开始,普通读者对这个老年丧子的作家还挺同情。

但前几天,《人物》杂志的一篇报道却把马原推上了风口浪尖,甚至不少网友骂他是杀害儿子的凶手。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篇报道里写到,马原自己曾是一个肺部肿瘤患者。

但发现肿瘤后,他并没有积极检查自己的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而是选择了一种颇有神秘色彩的治疗方案——换水。

他带着老婆娃举家搬到了云南的一座偏僻的小山包上,给自己盖了一座城堡,起名叫“九路马堡”,过上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慢慢地,他的肿瘤竟然不治而愈!

可能是有了这个“成功”经验,等后来他小儿子马格被发现心脏有问题后,他也反对带儿子检查和手术。

其实儿子出生的第三天,就被医生告知“心脏好像没愈合”,让他们加强观察。

但马原没理会,还觉得老婆想太多。

三岁时 儿子跟着马原住到了云南的山上,可能是海拔太高,心脏的问题更明显了。

“时不时会心脏会跳得很快”“站在旁边都能听到他心跳”“心率超过130次/分钟”。

这时,老婆想带孩子去医院检查,马原还是死活不同意,两人僵持不下。

马原和妻子小花

最后马原勉强同意让儿子“中医调理”。

显然,中医调了几个月也没啥效果,就这么不了了之。

这个比马原小29岁的老婆在家里没有丝毫话语权:“我说不过他。”

后来某次马原和前妻生的大儿子在南京拍电影,小子儿去找哥哥玩。

很快大儿子就发现了弟弟的异样,带着他到去医院检查,随即诊断为心脏二尖瓣膜闭锁不全。

但马原还是再一次固执地反对给小儿子手术。

所有的亲人朋友轮番劝说,马原就一句话:心脏怎么能动?

他甚至在一次访谈里大谈特谈自己的疾病观:

“我觉得我们依然可以用我的‘掩耳盗铃’、‘视而不见’和‘自欺欺人’来面对疾病。

之所以选择不治,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治也治不好。治不好的病,干嘛要费那些神呢。”

“我觉得我们依然可以用我的‘掩耳盗铃’、‘视而不见’和‘自欺欺人’来面对疾病。

之所以选择不治,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治也治不好。治不好的病,干嘛要费那些神呢。”

马原老婆也曾提出,孩子心脏不好,最起码应该搬到海拔低点的市区住。

他们住的西双版纳南糯山

但马原忙着修城堡,也没同意。

而所有这些做法的结果就是——

这个13岁的孩子,在去年儿童节这天一头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而且因为住在偏僻的山里,光等救护车就等了一个多小时。。。

对于儿子的去世,马原老婆显然不能释然:“我儿子没活够。”

但马原却觉得:

他走了我不难过,我难过的就是他不能再陪伴我。

马格没出意外,没去医院,没有伤痛,他就突然走了。为什么一定要归结到是心脏病?我从来不这么想。他就是寿数到了,他该走就走了。

不聊这些,没有意义。

他走了我不难过,我难过的就是他不能再陪伴我。

马格没出意外,没去医院,没有伤痛,他就突然走了。为什么一定要归结到是心脏病?我从来不这么想。他就是寿数到了,他该走就走了。

不聊这些,没有意义。

这篇文章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个顽固反智的作家,自己不信任现代医疗,就不让娃看病。

“心脏不能动,脑子也不能动,敢情在这位作家眼里,心脏外科脑外科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而且还让娃住在交通不便鸟不拉屎的高海拔山沟沟(高海拔是心脏病人的克星)。

21世纪了啊,天下居然还有这么当爹的?

尤其是因为马原的作家身份,更是让网友 连带着“傲慢的艺术家”、“搞七捻三的老少文艺青年”、“偏执的作家”一起捎带上了。

一大批文化人无辜躺枪。。。

目前看了下,大家对这事儿的讨论和争议主要停留在几个方面。

第一点就是,孩子得了“绝症”,一定要尽全力给他治疗吗?

也有人觉得,既然“治也是死不治也是死”,那不如放弃治疗,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这想法也没错呀?!

之前就有一读者聊天说自己曾经有个夭折的孩子,因为早产了两个多月,心脏发育不全,全身多处脏器都有毛病。

当时医生从专业角度很委婉地建议她不要硬保孩子,这么小的新生儿,即便强行做手术治疗也很难活到成年,就算勉强活下来,生活质量也一定非常差。

最后她放弃了,陪着孩子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这种情况,你确实不能指责这个妈妈没尽责。

但马原的儿子远远没到那个程度。

有不少相关业内人士出来解答,心脏二尖瓣闭合不全算不上是要命的病啊,只需要做个微创手术就能治好!

先天或者后天的心脏畸形,通过手术,几乎都能让患者过上常人的生活。是真的少有的可以做到很多“治愈”的科室。

先天或者后天的心脏畸形,通过手术,几乎都能让患者过上常人的生活。是真的少有的可以做到很多“治愈”的科室。

但马原固执地觉得“心脏不能动”,所以错过了最佳时机。

等后来他自己因为心衰住进医院,才发现原来心脏手术这么普遍,也松口觉得可以给儿子做手术。

但后来又因为儿子确诊了马凡综合征耽搁了。

那么马凡综合征算绝症吗?

虽然在医学里,马凡病人的寿命数据是50%会在大约40-50岁死亡,主要是因为大血管并发症。

但是随着现在大家对这个病认知越来越普及,不少病人积极治疗都能活到70岁!

有患者出来现身说法:

我自己就是马凡患者。马凡危害最大的就是心脏方面的问题如主动脉窦部瘤,升主动脉增宽等导致的血管破裂危及生命。

知道自己是马凡了定期去医院检查,到指标就手术就行。能和正常人一样活到七八十岁没问题。

我老婆家族也有这个遗传,定期检查,出现风险做手术,寿命不会差太多。

唯一麻烦的就是手术后要一直服药,不能做太重的活。

我自己就是马凡患者。马凡危害最大的就是心脏方面的问题如主动脉窦部瘤,升主动脉增宽等导致的血管破裂危及生命。

知道自己是马凡了定期去医院检查,到指标就手术就行。能和正常人一样活到七八十岁没问题。

我老婆家族也有这个遗传,定期检查,出现风险做手术,寿命不会差太多。

唯一麻烦的就是手术后要一直服药,不能做太重的活。

所以说,是因为马原的固执和对现代医学的无知害了自己的儿子,不算冤枉了他。

明明可以治好的娃,被亲爹讳疾忌医坑死,却美化成“寿数尽了”。。。

(但你说他讳疾忌医吧,他每天给自己打胰岛素倒是勤快,一天三餐都不落下!)

只能说,孩子,投胎是个技术活儿啊!

关于这事儿的第二个争议就是:当父母的,有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孩子生病怎么治疗呢?

“一个老头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心里应该很难过吧,外人就不要评价了。”

这里就需要说明一下,这种事儿还真不是爹妈做主就可以!

法律上有个词儿叫儿童忽视(Child neglect)。

意思就是父母或监护人没有提供足够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关爱,或者没有满足儿童生理、情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对孩子医疗保健的缺失等等。

这在很多郭嘉都是严重犯罪呀!

父母确实有权力决定自家娃生了病怎么治。

但这个决定权,一定是以孩子的最大利益为优先的。

如果是马原儿子这种,得了很高死亡率的病、有明确有效治疗方法、家里不差钱、医生也告知了不治疗的后果,但家属还是坚持放弃治疗,搞反智操作——

医生是有义务报警的!最起码也要上报到儿童保护组织来干预。

当然,每个娃具体情况不同,它背后的伦理也非常复杂。

但无论如何,孩子只要出生了,就是公民,父母就有义务保证他的健康,尤其是不能故意“找死”,一言堂是绝对是不行的。

还有这个孩子妈也是一言难尽。

一个刚愎自用的爹,背后一定有一个懦弱的妈。

根据文章里的描述,马原老婆表面是城堡女主人,实际上呢,她没受过太多教育,婚后只是马原的保姆加助理。

每天伺候老公穿衣吃饭,照料他生活,还要养鸡喂鸭,种菜采茶。

对娃怎么养育没有任何的话语权。

她想让儿子正常上学,正常看病,住在城里,正常社交。

但“说不过”老公怎么办?说不过就不说了。

最终,她也不过是自私老公用来索取的道具。

也有一些人更深地揣测马原的动机。

他会不会是想借着儿子,重新打造一个类似海子的传奇

文学是浪漫的,也是遗憾和残缺的艺术。

他和儿子的遭遇越悲惨,就越容易为他文学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

当然,这种观点只是对马原的揣测。

我觉得他更像是靠“出世”“与众不同”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马原走红得很早。

他1982年考上辽宁大学中文系,当年就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的时候就已经成名了。

那时候他才31岁。

但如今,那些曾经和他一起玩的兄弟们(莫言、刘震云、余华)一个个都成为了一线作家,他却灵感枯竭,很多年没有太响亮的作品。

在一次座谈上他曾说:

我的好朋友们都得到了官方的奖,到了官方的位置,全部成了文学界的领导人,拥有了话语权,文学就突然变成了特别官方的一件事情。

大家都知道文学圈内的纷争,像我这种把文学当命的人不知道世界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文学变成这个样子。让人不可思议。

我的好朋友们都得到了官方的奖,到了官方的位置,全部成了文学界的领导人,拥有了话语权,文学就突然变成了特别官方的一件事情。

大家都知道文学圈内的纷争,像我这种把文学当命的人不知道世界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文学变成这个样子。让人不可思议。

写作能力不受认可,这对作家应该是致命打击吧(比如海明威直接一枪崩了自己,茨威格喝了毒药)。

而马原的应对方法是逃离圈子,拉着老婆孩子陪自己在云南城堡里造梦。

他的心脏残疾的儿子,也成了他的造梦养分之一。

他把自己对浪漫和诗意的偏执想象,全部投射到儿子身上,不让他上学,觉得学校那些东西没有用,“见识更重要”。

但他又是怎么带孩子增长见识的呢?

非是圈养在自己的深山城堡里,自己制定孩子应该学什么内容,比如每天只读童话书。

马原的学生也说:“他是一个跟别人不太一样的人,有一套自洽的逻辑。”

这种自大,本质上是为了营造自己不在乎世俗评价、“出世高人”的人设。

也有人说这是“虚伪的神秘主义”。

最后,看到网友@里昂之城 的评论挺有意思,就用它来做结尾吧:

有些具备“艺术家人格”的人,是不适合一起生活的。

尤其是繁衍后代,生儿育女。

因为作家是很容易出现自恋特征的群体(原本想说作家都是高度自恋的人。怕太绝对了。)

自我意识是作家最大的武器,也是唯一的武器。

尤其是成名过的作家,ta们的自我意识变成了被现实验证过、被读者人群高度认同的超越了精神的东西。

并且会变成ta们的谋生技能,会直接变成金钱、声望这类直接提升物质生活水平的东西。

这时,自我意识很容易无限膨胀。

当一个人在意识领域做自己的帝王、并因此在真实世界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时,自我意识可能会像癌肿一样,悄悄入侵现实生活。

ta们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

男性艺术家尤其如此(可能有点绝对,但不想展开说了)。

有些具备“艺术家人格”的人,是不适合一起生活的。

尤其是繁衍后代,生儿育女。

因为作家是很容易出现自恋特征的群体(原本想说作家都是高度自恋的人。怕太绝对了。)

自我意识是作家最大的武器,也是唯一的武器。

尤其是成名过的作家,ta们的自我意识变成了被现实验证过、被读者人群高度认同的超越了精神的东西。

并且会变成ta们的谋生技能,会直接变成金钱、声望这类直接提升物质生活水平的东西。

这时,自我意识很容易无限膨胀。

当一个人在意识领域做自己的帝王、并因此在真实世界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时,自我意识可能会像癌肿一样,悄悄入侵现实生活。

ta们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

男性艺术家尤其如此(可能有点绝对,但不想展开说了)。

每天和孩子一起进步,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每天和孩子一起进步,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