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代行军打仗主要分为步兵、骑兵和海军,当然海军是后来发展而来的,而且古时候的海军也只是在内路河上作战而已。最主要的是步兵和骑兵,而对于骑兵来说,中原王朝的骑兵一向难以抵御北方蒙古人或者匈奴人的骑兵,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自幼善于骑射,更因为他们有一匹好马,而且在配种量产之后的马匹也普遍比中原马匹的质量好,著名的“汗血宝马”便是自蒙古而来。
骑兵打仗的重要性各个国家都清楚的知道,而只约骑兵战斗力最重要的是不外呼马匹的质量,大批量上好的战马绝对可以对一张战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古代机动能力基本全部靠马的时候。马匹既然如此重要,各个王朝自然要选拔专门的人员去为国家养马,自春秋战国时代骑兵这一兵种出现之后,便迅速被各国所接纳,紧接着便派专门的官员去饲养马匹。
等到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之后,关于马匹的养殖则被秦王嬴政抬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地位。在秦帝国的中央国家机关中的三公九卿制中,太仆既为其中一卿,为九卿之一,专门负责养马的事务。从此以后太仆寺便真正成为了中国皇家养马的专用地,直到清朝太仆一职基本上指长官马政的官员,中间各朝各代虽略有所变化,但扔大概一样。在这两千多年的变化中太仆寺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变化呢?
一、太仆寺的发展变化
太仆寺尽管历经两千多年都一直在掌管马政事宜,但伴随着每个朝代的国情并不相同,太仆寺中的官员组成和任命方式也不尽一样,太仆寺同样在着两千多年中经受着不小的变化与考验。
(1)秦以前的养马事业
前文我们已经说道,早在秦以前我国便开始对马匹进行人工饲养,《世本》中云“相土作乘马”。说的是商代第十一世祖就开始人工养马。等到了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太仆”一词,《周官》中曰“校人掌马,巾车尚车,及置太仆,兼其任也”由此可见,早在周朝太仆就已经开始负责养马事宜了。
(2)秦至唐以前的太仆寺发展变化
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太仆贵为九卿之一,而后世的养马制度也基本上都是和秦朝相关。整个太仆寺中的最高长官为太仆寺卿掌管“总国之马政,籍京都坊监、畿甸牧地畜马之数,谨其饲养,察其治疗,考蕃息损耗之实,而定其赏罚焉,死则敛其尾、筋革入于官府”,这边是秦朝的太仆寺制度。
等到了汉代,有《汉书》记载“属官有马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边郡六牧师菀令,各三丞”,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来,等到了汉代不仅仅是在中央,在各地方上同样也有着官方的养马机构。
而太仆寺卿除了要负责好全国马政,管理国家军马饲养场以及借助各官马的调拨外,同样负责亲自为皇帝驾车。“天子乘与以出,将自西阶,曲直华盖……天子升路,太仆卿授绥,侍中、中书令以下夹待”,天子出行乃是一国威仪所在,必须以最高规格接送。
等到了曹魏时期则和汉代制度基本相同,但由于战乱因素影响,不管是晋朝还是南北朝都是时而有太仆一职,时而则没有省略。比如晋朝前期有太仆一职,并且还授予银章,领四品官职,但后来到了成帝永和七年的时候,则把太仆一职的职能并入到了宗正,后来有事的时候再把太仆一职设立,没事的时候则省略。
再之后的南朝宋也因为晋朝如此,同样也没有设计太仆一职,遇到了祭祀等重大场合,采用的办法和晋朝一样,临时设置一个太仆为皇帝驾车,事后则取消。
严格来讲在隋朝以前,太仆寺并非被称作太仆寺,而是太仆卿,只不过等到后来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让原本的三公九卿失去了原本的影响力和权力,后来便把太仆卿改成了太仆寺,这是从北齐开始的,后来的隋朝则对这种制度加以继承和改善。
(3)唐代的太仆寺发展
唐代继承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以后,将太仆寺下辖到六部中的兵部管理,同时唐代中的马政机构也不仅仅只有太仆寺一个,同样隶属于兵部的马政机构还有驾部,还有殿中省尚乘局,他们三者一同构成唐代的马政机构。
太仆寺主要负责牧马,也就是负责马匹的饲养生产,麾下有众多牧监,都是饲养马匹的场所。太仆寺饲养的马匹主要是供给军队用作战马,或者邮政驿站亦或者供给皇室和官员的车马,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皇室的需求。
唐代相比之前的朝代,太仆寺的职权被分割细化,比如监牧使、群牧使的出现,让太仆寺的职能不断减少,影响力相比唐以前有所减少,当然依旧对唐朝的牧马行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唐代的太仆寺有七百多位官员,分工精细,除了中央之外,在各地同样有品阶不同的官员。太仆寺的主要负责人是太仆卿和太仆少卿,除了负责掌管全国马匹饲养外,还掌管全国马车的制作,以及给皇帝驾车及祭祀等。太仆寺下属有四个机构,乘黄署、典厩署、典牧署、车府署等部门,同样还有两个在各地方的和牧监和沙菀监等。各部门分管不同的事务,保证了太仆寺日常职能的运转。
(4)宋元明的太仆寺发展
到了宋代继承着唐代的制度,由太仆寺在中央负责全国马政,为最高马政的行政机构。并且相比唐代,太仆寺的官衔品级大小也相应的有所减少,人员编制上同样有所缩减。
唐代设立太仆寺卿一人,为从三品职位,到了宋代,太仆寺卿便是从四品的职位;“唐制,太仆寺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丞四人,从六品上;主薄二人,从七品上”,与此相比“宋制,太仆寺卿一人,从四品;少卿一人,正六品;丞一人,正八品;主薄一人,从八品”,由此可见,宋代无论是官职数量还是品级都有所下降。
宋代官场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帝王心术,冗官冗员,皇帝为避免一家独大无论那个掌握实权的结构组织都要建立另外一个组织来进行制衡,因此在宋代的马政机构上同样还有群牧司来限制太仆寺的权力,“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是宋氏皇帝的治国心术。
因此,关于宋代的太仆寺还出现的一个情况就是权力时高时低,由于周边有群牧司和驾部的牵制,不同时间里太仆寺对于宋代马政的影响也是因时而异。
元明的太仆寺机构尽管在宋代的基础上有所改变,但基本是按照宋代的形式进行并无太大变化。
(5)最后的太仆寺与消亡
清代的太仆寺便是历史上最后的太仆寺机构,因为交通工具的日益进步,国家军队作战对马匹的需求大大减少,马政不在是国家的重要相关政策,因此在清朝灭亡之后,太仆寺也消失匿迹。
关于清代的太仆寺最重要的是满汉民族官员的划分,满族入关建立大一统的清政府,最开始并不欢迎汉人,只不过后来清朝皇帝意识到必须和汉人一同治天下才可以。
清朝时的太仆寺主要负责的帮助清政府管理边外内蒙古地方左右两翼的牧马厂,内设机构主要是左右二司与主薄厅,相比宋代,太仆寺的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下降,在“九卿”当中可以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在《清史稿·职官志》中对于太仆寺竟然以“太仆寺缺”来叙述,这源于太仆寺曾在顺治元年被皇帝裁撤,之后再复建。
太仆寺的最高长官同样是太仆寺卿,满汉两族各一人,都是从三品的官职,主要掌握边外的牧马场,定时请点马匹数量并总掌牧马事宜。清代的太仆寺相比之前已经只是一个地方上的机构,单纯的负责养马事宜,仅仅是清政府诸多衙门中的一个而已。并且伴随着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改革官职,太仆寺便被裁撤,在清政府挣扎两百多年的小衙门也彻底宣告破灭。
由此,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太仆寺便正式的寿终正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二、结语
时代的不断进步使得马匹的影响并非向古代那样影响巨大,截止到今天,骑马除了在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地算是一种短距离的交通工具外,对更多的人而言,骑马变成了一种休闲娱乐的一种放松方式。
不可否认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地区,马匹的质量和数量都严重影响着古代军队的质量,动辄上万十数万的骑兵更是对相同数量的步兵造成碾压式胜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东汉】班固:《汉书》,【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2〕马俊民:《唐代民间养马盛衰考――[资治通鉴]辩误》,《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5期
〔3〕薛瑞泽:《汉唐间河洛地区的畜牧业》,《中国农史》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