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寄生虫》后,整个胃都在翻江倒海,正如同电影里那两个无缝衔接的马桶。
这边豪宅地下室,女管家跪在马桶前疯狂呕吐;那边贫民区半地下,面对喷涌着污秽的马桶,妹妹毅然决然地坐在上面,仿佛要把所有的肮脏,都堵在下水道里。
两边的“寄生虫”都在苦苦挣扎,看得让人喘不过气。
更厉害的是,《寄生虫》里面值得玩味的东西太多了,像哥哥一直抱着的那块石头、频繁出现的水的意象、以及隔着屏幕都能闻到的下层人气味等等。
其实,看电影的时候就一直在想,那块石头跟贾宝玉脖子上的玉,有异曲同工之妙。
石头是哥哥的同学送来的,伴随着石头一同而来的,有财富、也有爱情。这个石头,因此在哥哥心中种下了心病。觉得所有的好运气,都跟它的到来有关。
所以当爸爸问哥哥,“为什么一直抱着这块石头”时,哥哥表示“是这个石头一直在黏着他”。
不过到头来,这块石头却成了一种心理负担,也成了女管家老公的帮凶,差点害死了自己。
电影的最后,哥哥把石头放在了一条清澈见底的河里。其实,再怎么仔细看,它就是个普通的石头而已,跟其他石头没什么两样。
而有人,则非要给它也戴上“阶级”的帽子,比别的石头高人一等。一旦陷入这种认知误区,就输了。
此外,电影中还出现了很多关于水的镜头,像雨水、洒水、矿泉水等。话说,“寄生虫”要想摆脱原本的特殊味道,确实需要水的帮助。
光清洗是不够的,还要跟主人生活在一起,喝的水也要是名贵的。这样从内而外,才能克制住原本的味道。
不过蟑螂毕竟还是蟑螂,已经深入到骨髓里了,短短几天是改变不了现状的。
就比如那个被赶走的女管家,耗费了那么多年才跟小主人混成一种味道。离开才几天,再见到她时,已经狼狈地现出原型了。
而“寄生虫”特质,则在雨夜发挥到最大。
眼看主人不在家,胆大的基泽一家,大白天便开始随意躺卧吃喝(妹妹居然津津有味地吃着狗粮),还把屋子搞得乱七八糟的。
而妈妈口中的玩笑话也一语成谶,当主人打电话,表示马上到家时。他们又在第一时间,往阴暗角落里逃窜,光脚爬行、狼狈收拾……真的跟见光死的蟑螂,没什么太大区别。
当寄生虫遇到寄生虫时,他们也不会可怜对方,而是会争抢食物。女管家抓住基泽一家人的把柄后,和老公躺在沙发上,那猖狂得意的表情,还历历在目。
其实,无论输赢在谁那里,都没什么太大意义。
蟑螂存在的最大意义,是具备消化糟粕的能力,即便如此,终将还是会被人嫌弃。
而爸爸杀人的念头,也是即时的。
按照以往来看,当他看到朴社长捂鼻子的动作时,会下意识地闻一下自己的衣服。
只不过这一次,他意识到自己和女管家老公,就像是两个蟑螂在打斗。无论结果如何,朴社长作为围观者,永远是“一棒子打死”的态度。
所以,这一次的条件反射,产生了过激的杀人后果,为自己,也为自己的“寄生”同族。
当然,爸爸最终也没有摆脱“寄生”的命运,女管家老公的过去,也将是他的未来。
电影的结尾,也只能是哥哥的臆想。以德国人严谨的态度,不可能发现不了灯泡的问题。目测,爸爸也将永远寄生下去。
记得电影中,爸爸有说过一段话,“生活需要有计划吗?不需要!没有计划,也就无所谓失败了!”。
爸爸不是没有计划,他开过炸鸡店、蛋糕店、还做过司机等等。他是当计划统统失败后,绝望地只剩下条件反射。
其实,从电影一开始,爸爸就始终一副无动于衷的表情。醉汉在自家门口撒尿,他也满不在乎,家里人说他没种,他一笑置之。
这明明就是一张被生活压到绝望到脸。
而当他发现“寄生”朴社长的机会时,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他重拾自己几年前的干劲儿,背个台词都兴奋得有点上头,需要全家人指导。
但这种希望也是稍纵即逝的,遭人嫌弃后,爸爸又回到了电影一开始的面无表情。
反观杀人事件后的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
少了朴社长的庇佑,老婆、女儿、儿子,大概率也要沦为遭人嫌弃的寄生虫,还有那个被解雇的司机。
他们最终也将活成不像自己的自己,正如同哥哥在医院醒来后,看到的那些“不像警察的警察,不像医生的医生”。
大家谁也别嫌弃谁,最终的归属都是“寄生虫”。
最后,电影的海报像是模仿了大卫·霍克尼的风格。不得不佩服,“寄生虫”真的是从名字到海报,再到电影中的每个镜头,都在讽刺这个病态的社会。
不禁让人感叹一句,“这个世界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