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常说祖宗十八代,原来说的是这些

2019-11-28     山歌说唱

客家人修家谱都以各地开基始祖为一世祖来修家谱,家谱中最少不能低于十八代的详细资料,是以在世最大字辈的人前面十八代为基础修家谱,超过十八代的以同一字辈的各房修分谱。因此,各地修家谱时应以十八代先祖修分谱,这样就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从各地的一世祖到分谱的各房先祖合修一本总谱,方便大家了解自己十八代前的先祖来源。

原来定婚时需查双方的家谱,一般要查男女双方的十八代。主要是了解对方家族的家风、品行、疾病遗传等方面的内容。所谓的祖宗十八代,是指上下九代的祖宗成员!

上九代按次序称谓:

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下九代按次序称谓:

下按次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读kūn)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


客家人的祖先与中原汉族同族同宗: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客家人的祖先是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客家是古越残存者与秦以来中原汉人互相混化而成的人们共同体。从宋朝开始,粤赣闽三地交界处的畲族、峒族、汉族等民族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粤北闽西地区,清初搬迁到华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部分山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TsHym4BMH2_cNUgb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