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仝一
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傣族医药文化,被列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今日君就来和你讲讲傣族医药的故事。
丨雨林
新中国成立前,云南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要到车佛南,先买棺材板;要到蛮藤坝,先把老婆嫁。”“谷子黄,病倒床,十人患病八九中瘴而身亡。”说的就是西双版纳以前瘟疫肆虐的状况。车佛南(指云南旧县名车里、佛海、南岭,即今景洪、勐海、勐遮)和蛮藤坝是过去西双版纳一带的地名。
今天,很多人会有种印象:傣族聚居的地域,往往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其实历史上并非总是如此。拿我们熟知的西双版纳来说,它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东南和老挝接壤,西南与缅甸相连,雨量充沛,气候炎热又潮湿。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一方面使得这里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在医疗条件不发达的过去,独特的气候也造成了当地鼠疫、霍乱、天花、恶性疟疾等传染病肆虐,曾被称为“蛮烟之地”“瘴疠之区”。
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世世代代的傣族人民,为了繁衍生息,不断和大自然、疾病作斗争。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数千种植物药和许多动物药、矿物药,积累了大量宝贵的防病治病经验和强身健体的方法,还创作出大量关于傣医、傣药的神话传说故事。
丨傣族《贝叶经》
傣医的历史很悠久。贝叶经记载,在2500年前,傣族民间已有零散的以口授、身教传播的傣医药知识。
傣族语言里,称医生为摩雅。在傣族的民间传说里,最早的摩雅是龚麻腊别(傣语音译,也有的书里译成郭麻腊毕),他被认为是傣医的鼻祖。
传说龚麻腊别本来是个普通的傣族男孩,15岁那年,他的父亲和兄弟姐妹因误食有毒的菌子而身亡,这使他下定决心要找到解药。他遍尝百草、观察野生动物的解毒方式……最终,在深山密林中找到了一种开着粉色花朵的小草——竹叶兰,这种草有解毒的功效。龚麻腊别用它救活了无数的中毒者,也由此走上了行医的道路,傣族也从那时候起有了医药。
在傣族的民间传说里,龚麻腊别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不仅在中国傣族地区有着很高的声誉,也是泰国、印度等国家共同信奉的药业祖师,被认为是第一个将医理用贝叶经记录下来的人,还参加过傣族医学经典《嘎雅桑哈雅》的编纂。民间传说或许有人们想象的成分,但无疑为我们理解傣医提供了线索。
丨西双版纳的望天树景区就是典型的热带雨林
实际上,傣医理论的建立和佛教有关。大约公元8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从印度经尼泊尔、缅甸、泰国等地传到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傣族聚居地区。傣族承袭和发展了佛学理论,又在认真总结民间流传的傣医药基础上,吸收了随佛教经典传入的印度医药学知识,同时汲取了汉族医药学的营养,发明了许多辨别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及奇方妙药,在这样的基础上,傣医药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点和典型地域特色的傣医药文化,奠定了傣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佛教传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印度的古巴利文,这种古老的语言文字,充实了傣族的文字体系,使得傣医药理得以记载并流传,也是这个原因,大量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傣医药书籍和论著得以流传,比如《嘎雅桑哈雅》《档哈雅龙》《桑松细典》《蛾细达敢双》等。
关于傣医学理论的典籍主要是《嘎雅桑哈雅》,这是以手抄本形式在傣医中广为流传的一本医经,书里不但有对各种事物及社会现象起源的解释,也有傣医的基础理论。
丨晾晒药材是傣医的日常工作之一,当地有名的傣医每年使用的药材有几十吨之多
其中的核心理论是“四塔”“五蕴”。这是种深奥的理论,我们试着用简单的方法总结下。
“四塔”就是指风、火、水、土四种元素,这有点类似于中医的五行学说。傣医认为,风、火、水、土这四种特殊物质既是世间万物的构成要素,也是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没有风,万物不能生长;没有火,万物不会成熟;没有水,万物会干枯;没有土,万物不能生存。
而且,对人体来说,四种元素也各具功能。风主管生理功能,比如呼吸、消化、排泄,哭、笑、跑、跳;火是机体的热源,先天受之于父母,后天用谷物补之;水是滋润机体之津,人类的各种体液,皆水之属;土是万物生长之本,有消化饮食、化生血液、滋养躯体的功用。“四塔”病相生相克,平衡则安康,不平衡便生病。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傣医形成了各种药方。
而“五蕴”,简单来说,就是指色、受、想、行、识五方面,包括人体的各种器官、感觉、知觉、思维、表情等。傣医按“五蕴”分析人体生理与健康,探索治病强体办法。“四塔”“五蕴”相互配合,形成了傣族医学、药学的理论基础。
丨茶饮是傣族的一种独特疗法
专门记载各类药方的药书也有很多,比如贝叶经里记载的药书《旦兰约雅当当》就记载着上千种药方,常用药剂有自然界各种动物的皮、骨、毛、血;植物的皮、根、须、汁、核;包括生长在森林里的菌子、白蚂蚁卵、土蜂的壳和部分矿物(如硼砂)。
这同样和傣族的生存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傣族居住的地区大多终年高温多雨,湿润、静风的自然环境使许多天然植被保存得比较完好,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可供用药的也相应很多。
比如,和西双版纳动植物资源相近的第二大傣族分布区德宏,常用的民间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就多达600余种,可以直接捣取汁液内服外敷,或单方独剂煨服,或晒干研粉,或配制成药丸、药膏,或药物熏蒸与洗浴结合,再配以针灸、推拿等。
当然,传承千年的傣医,也有许多秘门偏方,对治疗某些疾病,疗效确实很好。举个例子,景洪市勐龙镇曼海村的傣医常用有毒的野魔芋作药引治蛇毒,居然药到病除。这或许就是传说里的“以毒攻毒”。其实也不难理解。这个被当地人称作“野魔芋”的植物,就是中药“重楼”,重楼也叫七叶一枝花,虽然含有一定毒素,但是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治疗蛇虫咬伤效果很好。
丨双姜胃痛丸就是在西双版纳傣族医药的基础上研制的成药
傣医的这些药方和治疗方法,既不同于西医也不同于中医。其中很多经过数千年的医疗实践反复验证,确为临床的良药,所以,在傣族地区,听到“偏方气死名医”的事例也大可不必惊讶。
1983年,国家把傣医药列为继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之后的第四大民族医药,是承载上千年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载体。从远古到当代,它见证着傣族人民开天辟地生生不息的奋斗,见证着傣族百姓的人间烟火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与世间万物的关系是怎样的?这部来自雨林的傣族医药史,以“四塔”“五蕴”的理论,以万物皆可入药的明证,道出人与万物相生相成,须臾不能分离的朴素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