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一种生存能力的当下,儿童阅读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绝无仅有的高度。于是,很多家长不惜重金给孩子购置大量图书,但孩子的阅读率却并不理想。在有些家庭,阅读甚至成为了矛盾的焦点,成为了一项迫于父母压力不得不做的任务。
今年的童博会期间,我参加了一场儿童阅读发展峰会。阅读推广人宸冰在发言时对“阅读与家庭教育”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她提出,家长应该是孩子阅读路上的示范者、引领者、陪伴者,而不仅仅是个出钱给孩子买书的旁观者。
怎么才能践行这种身份的转化?峰会与会嘉宾的共识是:共读!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同论一本书、同享一本书。
然而,虽是共读,家长与孩子的分工并不相同。
孩子的任务在于理解书本内容本身,而家长则要走的更远。比如用自己的社会经验对书籍内容进行延伸,比如理解书中优质的思维模式并应用于以后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之中,抓住孩子大脑训练的黄金期等。
由安·兰德和英格丽德·菲克斯达尔·金共同创作的《我能变成什么》一书,就以思维模式见长。
该书创造性的将颜色和图形相结合,并引导读者顺着作者提供的思维模式进行发散思考,充分锻炼孩子的大脑。不仅如此,该书语言简练、富有韵律感,是亲子阅读的上选。
将教育融入游戏
“憨爸在美国”公众号最近推出了一篇题为《孩子暑假出门玩手机,浪费大脑训练的黄金期》的文章。文中,憨爸在爬山、用餐的过程中,巧妙设置游戏环节,让孩子们在欢乐锻炼了记忆力、数学、肢体等。
这让很多家长眼前一亮。
如果有这样的游戏,不仅让孩子从中感受到快乐不再需要自己跟在屁股后面督促,还能让娃从中学习到东西不至于“荒废时光”,而且还能顺带增进亲子感情让娃不再总跟自己“对着干”,足够让家长们感动得涕泪横流。
而能同时满足上述三个要求的游戏,除了憨爸亲身示范的几款之外,《我能变成什么》一书也提供了一款,比憨爸的游戏还要简单、易操作。
在书中,作者先带领孩子们认识颜色和形状,然后引导孩子们孩子们进行思考:当特定的颜色与形状相结合,他们能够成为什么?你还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什么地方找到他们?
举个例子。
在该书的第一页,作者带领孩子们认识了圆形。第二页带领孩子们认识了红色。
在接下来的三页中,作者将两者相结合,为孩子们展示了熟透的苹果、棒棒糖、快要落山的太阳三个例子。
最后,作者引导孩子们去思考:我是圆的,我是红的,你能让我变成什么?
这个游戏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孩子们玩耍,而且不拘泥于一种玩法。
比如,我们可以在临睡前闭着眼睛与孩子玩“飞花令”,与孩子轮流例举一个圆形的、红色的物体。或者,我们可以在爬山图中孩子累到想要放弃时,跟他玩“找形状”、“找颜色”的游戏等。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只要利用得当,它不仅不会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拦路虎,还会成为孩子前进路上的助推器。关键在于如何利用。
抓住孩子创造力发展黄金期
4-6岁是人生中绘画创造力最强的“大师期”。西方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毕加索、康定斯基、马蒂斯等,均热衷于欣赏儿童画,追求像孩子一样画画,追求绘画本质里的那种“稚拙”,以及那种天真地、单纯的、不受经验和激发影响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本真的、自由的表达方式。
四幅图的作者分别为:毕加索、米罗、康定斯基、马蒂斯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场中华世纪坛壁画观展的线下活动。清华美院、香港理工大学毕业的Cloris老师在带领孩子们参观完展览后,引导孩子们进行了即兴创作。
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画面、大胆而稚拙的线条、肆意涂抹的颜色与大师们的作品“不谋而合”,也与《我能变成什么》一书中的画风“不谋而合”。
的确,《我能变成什么》是一本真正画给孩子们看的绘本。它用孩子们的绘画语言,与孩子们进行对话,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
而这些,正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佳步骤”。
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
如今的人们越来越暴躁了。
上周,我在早高峰的地铁上碰到了一起暴力事件。冲突双方是两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一方在拥挤的车厢里不小心踩到了另一方的脚,另一方没好气地抱怨了一句,于是一场肢体冲突就此展开。
如果你也生活在“疲于奔命”的北上广深,就一定明白,这样的冲突不是个例。很多大城市的年轻人都面临着这样的处境: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生存压力让他们愁容满面、容易激动。而这,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而有些人,同样过着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顶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巨大压力,却依然能够“苦中作乐”,能搜索到生活中哪怕一丁点的快乐。
是的,快乐是一种能力,而且需要从小培养。
《我能变成什么》一书,能够很好地引导孩子们从生活中发现乐趣。
不论是发现生活中的颜色、生活中的形状,还是将两者相结合引发的无数联想,总能让孩子捕捉到生活中细小但饱满的快乐。
如今,绘本大热。小孩子们捧着颜色鲜艳的图画们看得津津有味,而习惯了文字阅读的成年人却对着书中寥寥数语一筹莫展,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进行共读。
其实,亲子阅读分三个递进的层次。
第一层,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理解书中的内容;
第二层,家长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引导孩子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书中的内容;
第三层,家长吃透书本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中。
并不是每一本绘本都能肩负起全部的三层使命,也不是每个家长都能从绘本中挖掘到全部的层次。因此,作为家长,一方面要选择层次丰富的绘本,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深入阅读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挥绘本的作用,引导和助力孩子的健康、快速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