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聚餐、酒席,成了家常便饭,这也给我们的消化道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消化系统过个安全年呢?
1、口腔
春节期间,熬夜、奔波、生活节律紊乱,口腔黏膜特别容易被溃疡盯上。冬季流行的火锅、铁板烧、石锅等,饭菜温度都很高,一不小心可能会导致口腔上颚和消化道的烫伤。烫伤后可以马上用凉水漱口,吃点冷饮、冰激凌或含冰块,冷却15分钟以上。这样可以起到降温、减轻余热损伤、减轻肿胀、止痛、防止起泡等作用。
口腔溃疡或者烫伤后,要注意避免食用滚烫、过硬、辛辣刺激、过酸的食物,食用易吞咽易消化的东西。进食结束后,可以用温盐水漱口,减少细菌感染。特别提醒,在口腔烫伤后,不要向创面上涂抹牙膏、酱油等,这样做既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又容易造成创面的感染,可以选择一些常用的治烫伤的外用药,比如红花油、紫草油、金万红等涂在患处,或直接去医院就诊。而对于小宝宝,妈妈在喂饭之前要自己试一试食物的温度,再给小宝宝喂食。
2、食管
假日,食道异物的患者也较往常更多,鱼刺、骨头、假牙都是常见危险品。建议居民吃饭时,细嚼慢咽,最好不要边吃边说。老人睡觉前要记得把活动的假牙摘下来。如果不小心卡了鱼刺等异物,不能采用“大口干咽饭团”的办法,试图将鱼刺推压下去。细软的鱼刺可能侥幸被带进胃内,但大而坚硬的鱼刺有可能因此越扎越深,甚至刺破食管或大血管,造成严重的后果。
如果有异物卡喉,可以先试着用汤匙或牙刷柄压住舌头的前半部,在亮光下仔细观察其舌根部,扁桃体及咽后壁,如果能找到鱼刺,可用镊子或筷子夹出。哈气动作可以减轻咽部反射和恶心等不适感。如果实在找不到异物,可以探一下咽喉部,刺激呕吐反射,有时候可能会把鱼刺吐出来。如上述方法都不能奏效,建议去医院就诊。
3、胃
节日期间暴饮暴食,吃太辣、太烫、太油、太甜腻的食物,或进食过快,熬夜,饮食不规律等都会对胃造成伤害。轻则诱发腹痛、腹泻、腹胀,重则引发消化道出血、急性肠胃炎、急性胃粘膜病变、急性胰腺炎以及急性胆囊炎,甚至由于剧烈呕吐导致贲门撕裂综合征,危及性命。过节期间要保持规律饮食,荤素搭配,清淡为主。原来就有胃炎、胃溃疡的人更加要避免暴饮暴食,饮食清淡,少饮酒,细嚼慢咽,减少胃的负担。
戒烟限酒,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广泛胃粘膜充血糜烂,甚至溃疡。烟不但直接损伤胃粘膜,而且会对胃的微血管造成损害,使胃黏膜长期处于一种“缺氧”状态,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少吃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食物,比如腌制、烤制、熏制的食品和剩饭菜。
4、肝脏
在正常情况下,肝脏只含少量的脂肪,当长期食荤过多,或嗜酒成性,或喜好甜食,或多食少动时,脂肪就会在肝脏里堆积。春节期间应酬频繁,睡眠不足,吃得多、动得少等,容易被脂肪肝盯上。春节期间,建议人们一定要控制饮酒。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正常情况下,男性每日摄入的纯酒精量应不超过20克,女性则更少一些。营养学会推荐了一个摄入量计算公式,即“饮酒量×酒精浓度×0.8=酒精摄入量”。控制饮食,吃好但不要吃得太饱。争取每周运动3次-5次,以出汗为主。最后,保护肝脏还需遵医嘱用药。
5、肠道
春节期间急性胃肠炎的发病率也要比平时高,主要原因是一些人吃了不洁的食物,特别是海鲜类食品。如果剩饭剩菜不是很新鲜,或者从冰箱取出后没有严格加热,食用后可能会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暴饮暴食也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
春节期间,很多人难免会暴饮暴食,亲朋好友们推杯换盏、尝新让菜,家人团聚和朋友相会也免不了的是吃吃喝喝。饭桌上大鱼大肉、甜腻煎炸、品种繁多,这边碗盏刚放下,瓜果点心各种零食又上场,不知不觉中便吃入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