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养脾胃靠五谷,具体说的是哪五谷?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是说,五谷才是最养身体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也重要,但它们终究是起到辅助作用,发挥补益作用的。“五谷”指的是:稷(小米)、小麦(面)、稻(大米)、黍(粘黄米)和菽(豆类),都是“种子”。

小米味甘、咸、微寒,入肾、脾、胃经,食小米有利于调理脾胃,养血养阴,有安眠作用,还可防止衰老。因为小米是热性的东西,所以小米粥最好是早晨服用。

小麦(面)是秋种、冬长、春秀(抽穗)、夏收,得四时中和之气,营养价值就越高。面的这种热性在《黄帝内经》五性归属中为火,所以为五谷之贵。中医将火与心相对应,所以面被认为最补心气。夏天,我们经常出汗,汗为心液,过汗则心气伤,所以这时我们应该适当吃一些面食,以补心气。

稻(大米)偏凉,清凉顺气,晚上吃比较好。传统中医不主张让老人吃新米、新面。因为新米和新面生发之性过强,容易引发原先藏在身体里的旧疾。老人的身体偏弱,吃陈米和陈面较好。尤其是陈面,多吃陈面煎汤的话,就能固摄住虚汗。

黍(粘黄米)热性十足,但也难以消化。如果出去爬山、游玩,需要走长路时,多食一些黏米糕,不容易饿。


菽(豆类)样子像肾,古人认为它可以补精髓,属收藏,可以多食用。豆类之中,以黑豆最为养人。

现代许多女性以不吃五谷杂粮为减肥手段,这其实是非常不符合自然法则的,也是养生的大忌。因为减肥 不吃主食(五谷杂粮)直接伤害的就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

食物入于胃,化出来的精华为气和血,供人体所有器官机能使用,而没有五谷的供养,血气何来?五谷是最佳的补气补血的方法,绝对不能不吃。至于脾胃的习性,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喜欢规律,讨厌刺激。所以,饥一顿饱一顿、暴饮暴食、爱吃生冷刺激食物,这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都会让脾胃不堪重负。所以,即便是吃五谷养胃,我们也得用对方式。

除了共同爱好,脾胃也有习性不同的地方。脾喜欢燥,不喜欢湿;胃喜欢温,不喜欢凉。胃喜欢温润的食物,这个应该不必多说了,大家都了解,因为生冷的食物会给胃带来太强的刺激。

这里,需要多讲两句的是为什么脾不喜欢“湿”这个字。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意思是说,脾不喜欢湿,需要吃一些苦味的食物。然而脾恰恰又是特别容易招惹湿的,因为在五脏与五行的相配中,脾属土,土是特别容易吸水的。

所以,湿气一旦进入体内,最容易找上脾。而脾容易吸收湿气,带来的后果就是湿气泛滥,使得水湿内蕴,从而伤害脾阳,结果就是各种疾病出现。因为湿性属水,水属于阴,因此湿是阴邪,容易耗伤人体阳气,脾阳当然是首当其冲的。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为了养护脾脏,我们就得从日常饮食入手,好好“防湿”。

其实总结起来也不复杂,大家只要作息规律、饮食有节、少吃生冷食物,多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尤其是白扁豆、薏苡仁、赤小豆等具有健脾除湿作用的五谷,脾胃就不会总找麻烦。在这里我特别想要提醒大家的一点是,早餐一定要吃,主食一定要吃。

这也是很多女孩子的通病,为了多睡几分钟或者忙着化妆导致没时间吃早餐,点了或者做了一大桌子菜于是不吃主食,这些做法都是有损脾胃的,时间长了会让脾胃变得虚弱,脾胃虚弱了,气色自然就差了,容颜也就憔悴无华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好了:五谷一定要吃,主食一定要吃,这是养脾胃的基础。脾胃好,人不老;脾胃强,寿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