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共和国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离不开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他们象征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他们用自己坚挺的脊梁,给了整个民族以力量!
近日,《民生周刊》新媒体事业部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特别策划——致敬大国脊梁。
他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他,就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
本期国庆特辑“共和国最亮的星”系列,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1951年
还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的孙家栋应召入伍
获得去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
学习飞机制造的机会
留学7年后
孙家栋带着“斯大林金质奖章”登上了归国的列车
当时聂荣臻元帅受中央委托
正在筹建导弹研制队伍
孙家栋被抽调进新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那时
中苏关系还很友好
苏联提供图纸、资料和专家帮助中国
谁知好景不长
中苏关系突然变冷
仅一个晚上
苏联专家就带着资料全部撤走了
“我们看着做到半截,
即将完成的导弹,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这个事情也刺激、教育了我们:
搞‘两弹一星’,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你不是把图纸资料等都拿走了吗?
好,我们自己想办法搞。
中国人,你是压不倒的!”
孙家栋说。
1951年留学苏联前夕的孙家栋,时任空军俄文翻译
1962年3月21日
我国首次独立自行研制的弹道导弹
“东风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
没想到起飞后导弹很快失控
最后坠毁在距离发射塔架仅300米的戈壁中
炸出一个直径30米的大坑
许多年后
孙家栋都对这次失败难以释怀:
“掉下来,离你这么几百米掉下。
脑袋里就没有一分一毫的想法,
说我搞这个东西上去还会下来?
那时候就傻眼了,就蒙了。”
为了找出失败的原因
在冰天雪地的沙漠里
几百人弯着腰一寸寸摸索
寻找导弹的碎片
有人忍不住一边捡一边抹眼泪
连着几天
那片沙子几乎被扒了一层
孙家栋和同事们硬是找齐了所有碎片
重新拼成了导弹
逐一检查
他们找到了失败的根源
孙家栋说:
“最后发现就是一根导线断了,
剩一米多长,通过X光一照,
里面是断的。
正是遇到这样几次大的失败的情况,
认识到质量就是生命,
质量就是航天的一切。”
年轻时的孙家栋在工作中。新华社记者 杨武敏 摄
1967年
孙家栋迎来事业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钱学森亲自点将
孙家栋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在没有资料、经验、专家的情况下
研制“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的卫星
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但当时
多颗外国卫星上天已成事实
时不我待
孙家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忘我的战斗中
1970年4月24日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孙家栋直言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最大的感受是“扬眉吐气”:
“就是说,在中国就是把它搞成了,
就是有了!
公布以后,
我们马上就往天安门跑,
到了以后进不去了,
人山人海,都在庆祝,就是个成就感。
激动!
我不是搞文学的,形容不出。”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上世纪九十年代
在孙家栋的带领下
中国开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的北斗该如何建设
孙家栋认为
卫星导航系统一定要实现自主可控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陈闽慷感慨:
“不管孙家栋岁数多大、身体如何,
只要是他主管和负责的大工程的发射任务,
他都到现场去。
不管是更细碎的工作,
还是更具体的工作,
他都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工程的风险,
这是他人生一贯秉持的态度。”
目前
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正在孙家栋等航天人的推动下稳步建设
预计到2020年再发射2到4颗北斗卫星
届时
中国的北斗全球系统建设
将全面完成
致敬!
共和国最亮的星!!!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事业部
责任编辑:刘烨烨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