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1853年——1868年)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五年,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此后为后期捻军。
捻军兴起后,首领为沃王张乐行、孙葵心等。至后捻军时代首领为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勇王龚得树、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卫王李蕴泰等人,与太平军互有联络,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捻军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众。1865年,清朝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歼之后,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团练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乃李鸿章所灭。
上面是百度百科“捻军”的词条,之所以说“捻军”是中国历史上最难镇压的起义,基于以下三个理据:1,同时期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破坏力最强的,而满清政府花了十三年镇压下去,可捻军却坚持了十五年;2,捻军不但成功的干掉敢于正面迎击英法联军的僧格林沁及其骑兵队,而且迫使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的曾国藩主动认输、告病退出;3,捻军拥有大量的骑兵,活动范围达到八个省,且多次进犯直隶、山西、山东,正面威胁到了满清的统治中心,以至于北京全城戒备。
捻军为什么这么难搞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捻军秉持的理念是一种带有“侠盗”色彩的无政府主义,也就是说,捻军没有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农民起义的诉求,它的首领没有创立一个王朝的欲望,它的部众也没有均贫富、等贵贱、建立人间天堂的美好愿望。
捻军最初兴起是淮北平原上的村落为了自保而建立的互助同盟,进而抗击政府征缴赋税,等到拥有足够的力量之后,开始在农闲时节扫荡周边地区,“劫富”来“肥己”,这一点,可以从捻军崇拜的偶像是“盗跋”清楚明白的表现出来。许许多多农民参加捻军,目的极为单纯:1,不用缴纳政府捐税,也不用服兵役劳役;2,不用忍受贪官污吏和衙门胥吏的敲诈勒索;3,可以通过农闲时节的抢劫来得到额外的财富和享受,过“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快活日子。
捻军的上述特点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更好对付,实际上则是更难了!
捻军从来对占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没有任何兴趣,他们的根据地一直都是淮北平原上的广袤乡村,颇有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架势。由于捻军很少攻击或夺取城市,官军指望依托坚固的城防系统,用火炮来杀伤敌军的想法必然落空。同样的,预测捻军的进军方向也十分的困难,因为双方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满清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来判断战略重点,而捻军则是单纯的寻找薄弱点,突破、劫掠,主要目标一般是不设防的市集。
在捻军的根据地,每个村子都是一个坚固的堡垒,由于村民大量的参加捻军,进剿的官军除了面对接连不断的顽抗之外,不会有任何收获,没有情报、没有粮食、没有役夫——曾国藩在对付太平天国时惯用的“坚壁清野”,在这里变成了捻军对付官军的手段。捻军成员奉行的是绿林好汉的生存哲学,相互之间义气为先,出卖背叛行为少之又少,甚至很多捻军面对官军用其家人的性命来威胁都毫不在意,处决之前还昂然大笑,让清军为之不解。
此外,由于地处平原,捻军特别重视骑兵的建设 和训练,鼎盛之时曾经拥有骑兵近两万人,且骑术精湛,故而作为整体而言拥有超强的机动性,据后期负责镇压的李鸿章推测,捻军一日之间的移动距离在150里以上,这让携带了重炮、以步兵为主的清军望尘莫及。
捻军的最大劣势是没有火器,捻军主力最终之所以先后被清军围剿在山东地区,就是因为他们极度渴望能靠近沿海的港口,从而能从洋人那得到步枪和火炮,可惜的是,这些绿林好汉不知道,洋人早已坚定不移的站在满清政府的一边,不但供应枪炮,而且曾经直接派兵参战,对于西方列强来说,一个稳定的政府和社会才能保证他们在中国的利益,混乱对他们是有害无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