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又一位令世界骄傲的华人因新冠肺炎在英国溘然长逝,他就是86岁的世界级钢琴家傅聪。此前,他的学生,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孔嘉宁曾经透露“傅先生在医院住院两周,希望他能挺过来”,由此可见,傅聪的病情并不算轻,始终经历着生死的考验。
对于他的离去,李云迪发文感慨“一时难以置信,愿那永恒的音乐在天堂永远陪伴着您,永不寂寞”,网友留言“《傅雷家书》中傅雷心心念着的儿子终于和父母团圆了”。
01、钢琴诗人,声名远播
傅聪素有“钢琴诗人”的美誉,由于家境优越,傅聪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七岁半的时候接触钢琴,并师从意大利著名指挥家、钢琴家梅百器以及勃龙斯丹夫人。傅聪是首位在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奖的东方人(第三名),展现出中国人高超的钢琴素养和艺术天分,为中国争得了荣誉。
在音乐之路上,傅聪从未停止过脚步,他喜欢舒伯特、萧邦与莫扎特的音乐,早年间不断地探索音乐的奥秘,行迹遍布五大洲,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了音乐,到了70岁之后,他爱上了音乐家海顿,他说“莫扎特的音乐是笑中带泪,海顿是真正的幽默”。
如此看来,傅聪也是一个喜大于悲的音乐家,年龄越大,越喜欢快乐与超脱。傅聪每天7点钟起床,9点半练琴,几乎没有一天能离得开钢琴。长期的训练让他患上了肌腱炎,每天练琴、演出时候他总是带着一副黑色手套,里面贴着膏药,为了能让血液流通,起到保暖的作用。
傅聪自称“我花那么多功夫练琴,就是因为手受过伤,手指条件不太好”,即使年岁已高,傅聪依然保持着谦逊的状态,他曾说“大家都是音乐面前的小学生,我只是开步较早,我是传教士,我的宗教就是音乐。现在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说:我的风格如何如何,但我一辈子没说过这样的话,因为在钢琴世界里,没有傅聪,只有音乐”。从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位耄耋老人对音乐无限的热爱和如同宗教般虔诚的热爱。
02、傅雷之子,父子情深
傅雷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他早年在法国巴黎大学留学,翻译了很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作品,包括罗曼·罗兰、伏尔泰、巴尔扎克等,出版的《傅雷译文集》、《傅雷家书》等一系列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其中以《傅雷家书》的影响力最大。
1954年,傅聪离开前往波兰留学,此后12年间,傅雷与儿子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学习、成名、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展现了傅雷对工作、爱情、生活和人生的种种思考和理解,每一封信都情真意切,指导着傅聪人生的发展方向,直到1966年傅雷夫妇自缢而死,这些信成为了父子深情的永恒见证。
《傅雷家书》中的内容影响了无数的中国青年,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傅雷不仅在指导他的儿子,更是给无数处于迷茫状态的青年做出了人生方向的指引,比如下面的这封《爱情的孩子,爱情要冷静》。
爱情是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傅雷提到了几点建议:1、态度和心情尽可能冷静,准确地进行观察。不要因为爱情的热情冲昏头脑,感情必须由理智控制,将“真理至上”、“道德至上”、“正义至上”当作立身的原则。
2、认清对方的优点和缺点,相互忍让,自己的缺点也尽早让对方知道才好,还要做好恋爱失败的准备,心态上要保持平和。
3、性格脾气是否相投很重要。人的雅俗和胸襟器量也很重要。
在最后,傅聪还提到这些都是原则问题,长相身材不是主要考虑点,交往期间尽量多送礼物,少花钱等等。从这些方面能体会到傅雷对儿子精神培养的重视性,正因如此,所以傅聪一生都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远离物质的享受。
再比如《唯有庸庸碌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中,傅雷提到“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回忆有时候是痛苦的,只有拿出这些信重读几遍,时刻鼓励自己,才能避免受到回忆的伤害,正视过去的错误才能内心越来越强大。
03、三段感情,共历生死
正是因为父亲在精神上的不断鼓励,傅聪在人品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但在婚姻上,傅聪也走过一段弯路,直到寻找到现在的幸福。
傅聪结过三次婚,第一位妻子是犹太美女弥拉。弥拉的父亲是知名小提琴家梅纽因,正是因为音乐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儿子也在英国出生,但让傅聪有些遗憾的是儿子因为长期处于英国文化的熏陶,自己陪伴时间也短,所以对于中国优秀的文化知之甚少。傅聪的第一段婚姻维持了九年,最后却无奈分手。
傅聪的第二位妻子是一位韩国女孩,傅聪似乎依然仍然没有从上段婚姻中走出来,结婚三个月就草草收场,不能不说有些遗憾。
傅聪两次失败的婚姻让他思考良久,直到遇到了另一位钢琴家,中国的卓一龙,卓一龙的父亲曾是亚细亚石油公司的代理人,相同的文化根基和相投的性格,让卓一龙很快走进傅聪的内心,两人都是音乐家,育有一子。
这么多年来,卓一龙一直陪伴着傅聪,感悟着艺术的魅力。前不久,卓一龙也曾因为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接受治疗,不过幸运的是她很快痊愈出院,而不幸的是随后傅聪查出感染新冠,一家人就这样接受着生死的考验。傅聪住院期间,卓一龙也一直照顾着傅聪,却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傅聪曾说“我离开艺术就就没法活下来”,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可以说,他是真正的“精神富有”,每次遇到新朋友,总会被提及《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傅聪对此总是解释“总是谈这个话题,好像我总也长不大,实际上,作为老人,我离开《傅雷家书》已经很久了”。
这一次,《傅雷家书》中傅雷心心念着的儿子终于和父母团圆了,两代人永远不会再分隔两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