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独女瞿独伊:14岁丧父,100岁获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2022-12-27     史镜说

原标题:瞿秋白独女瞿独伊:14岁丧父,100岁获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29名同志“七一勋章”,其中一位,是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

2021年11月26日,瞿独伊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一百岁。

瞿独伊一生受父亲影响,爱党爱国,为祖国的新闻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全部。

接受采访时,瞿独伊告诉记者:1949年10月1日,是她毕生难忘的一天。

瞿独伊

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她铭记于心?

在建国73周年之际,让馆长带领大家回顾瞿独伊跌宕起伏的一生,感受上世纪革命人的风采。

向全世界播报新中国成立了

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充满了喜气。

下午3时许,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看着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在广阔的天空中显得格外耀眼。

而在这一天,瞿独伊接到了一个神秘任务。

她本来在为苏联文化友好团团长担任翻译,在接到任务后,她马不停蹄地奔赴天安门广场。

瞿独伊

作为俄语播报员,在毛主席发表完讲话之际,瞿独伊也在天安门城楼上,用俄语向全世界翻译毛主席的讲话。

直到典礼结束,那句俄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还一直回荡在她的脑海中。

心情澎湃的瞿独伊在为自己骄傲的同时,也有着深深地落寞,因为她人生的灯塔永远地离开了。

“秋之白华”是母亲杨之华和父亲瞿秋白最浪漫的称呼,也是瞿独伊心心念念的家。

瞿独伊

但很少有人知道,虽冠以“瞿”姓,她却不是父亲瞿秋白的亲生孩子,她的生父另有其人。

母亲杨之华是旧家族的小姐,不过杨之华一直崇尚民主,在当地算得上是一位独立新女性。

在1919年,杨之华与沈剑龙结婚。

沈剑龙是浙江民主人士沈玄庐的儿子,两个人的结合也算作门当户对,而且刚结婚的那段日子,沈剑龙主动负担起家庭的责任。

可是当他们一起来到上海,在沈剑龙和朋友谋生之后,一切都变了。

沈剑龙被上海的灯红酒绿迷了眼睛,整日沉浸在酒池肉林中,渐渐地走上了歪路。

看到丈夫私生活混乱至极,思想上也不求上进,甚至还给自己扣上了绿帽子的名头,接受民主思想的杨之华无法忍受。

她没有幻想自己能够拯救丈夫,而是坚定踏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1923年杨之华考上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并在读书期间认识了社会学系系主任瞿秋白。

瞿秋白非常欣赏杨之华,两个人的关系也在相处的点滴中更加亲密,但就在一切水到渠成,关系更进一步时,杨之华却退缩了。

瞿秋白和杨之华

她没有忘记自己已婚的身体,慌张之余逃回了老家萧山。

后来瞿秋白了解到了杨之华的感情经历,他没有任何偏见,反而更加心疼之华。

在瞿秋白的观念里,,既然沈剑龙背叛在先,就不配再当之华的丈夫,而他也有权力追求淑女的权力。

思考清楚过后,瞿秋白迅速赶往萧山寻找杨之华,同时他还把沈剑龙也请了过来,三个人进行了一场谈判。

谈判结果登在了《民国日报》上,一个是杨之华与沈剑龙离婚的消息,一个是瞿秋白杨之华结婚的喜讯。

1924年11月7日,杨之华和瞿秋白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婚后,瞿独伊跟着母亲一起生活,她看着面前这个瘦瘦高高,戴着眼镜,且话不多的男人,有些不知所措。

瞿秋白能够明白瞿独伊的感受,4岁的孩子就要经历父母离婚后,母亲再嫁的事实,实属不易。

没有继父虐待继女的离谱戏码,瞿秋白对待瞿独伊更加用心了,把她当成了自己亲女儿一般。

瞿秋白、瞿独伊与杨之华一家

工作的空闲时间,瞿秋白都会陪伴瞿独伊,给她讲些革命故事、温柔地夸赞她;

更多的时候,瞿秋白也会下班之余为她买些糕点、糖果等零嘴,也会教她折纸鸢、放风筝等小女儿家喜欢的游戏。

小瞿独伊封闭的心渐渐被打开,与瞿秋白亲近起来,比跟亲生母亲的杨之华还要亲近。

于是,“好爸爸”与“小独伊”也成了爱的昵称,可当时的瞿独伊年纪太小,对于和瞿秋白的相处过程已经记不清楚了。

瞿独伊

但“好爸爸”的称呼,却像印记一样刻入她的骨髓深处,永远也无法忘记。

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为什么消失了呢?

那是一段让百岁老人瞿独伊回忆起来都痛哭的记忆。

大爸爸牺牲,独伊永失所爱

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形势复杂,我党遭遇重创,虽已经在毛主席的带领下走上了中国革命道路,但党内关于革命前途、革命性质方面仍然存在巨大分歧。

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党内存在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导致斗争失败,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都经不起任何损耗了。

重要关头,我党决定召开“中共六大”,切实清楚地把党内存在的问题拿出来说清楚,讲明白。

于是被推选为临时政治领导的瞿秋白便承担下前往莫斯科,筹备六大会议的工作。

当时国内的白色恐怖依旧猖獗,与他同行的一位同志还没有出发,就遭遇叛徒出卖,惨遭枪杀。

瞿秋白经过多次伪装、多次变换交通工具才能堪堪躲过敌人的搜捕,后来又在他的帮助下,周总理等100多位党员代表才能分批进入莫斯科,如此举行中共六大。

瞿秋白的作品

会议上,瞿秋白当选中共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因为工作的缘故,他需要留在莫斯科,杨之华在国内的学习也告一段落,便申请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工作和学业的繁忙,让他们无暇顾及女儿瞿独伊,于是便把她送进了一家孤儿院。

直到年底,瞿独伊才从孤儿院里被接出来,转到莫斯科一所郊区学校去学习。

可是家人团聚的时间是如此的短暂,1930年7月,瞿秋白和杨之华接到回国任务。

考虑到工作难度和国内大环境,考虑到女儿的安全问题,瞿秋白和杨之华忍痛把瞿独伊送进了一家国际儿童院,并拜托友人照顾帮忙照顾。

瞿独伊

小小的瞿独伊不明白父母为什么又要离自己远去,但她知道父母工作繁忙,想到母亲答应会寄来明信片,便安静地等着,不哭不闹。

这一等就是5年之久,然而再次得知大爸爸的消息,瞿独伊却宁可得不到这次消息,也宁愿一切从未发生。

1935年的秋天,瞿独伊和同学一起到乌克兰去旅游,就在旅游的高兴时刻,她购买了最新一期的《共青团真理报》。

而在报刊上,赫然印刷着瞿秋白英勇牺牲的消息。

瞿秋白

看到消息的那一刻,头晕感伴随着眼泪一起向瞿独伊袭来,她刹那间悲痛地昏倒了过去。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当她回到家竟然看到了阔别五年未见的母亲,失去此生最爱的两个人抱头痛哭。

杨之华率先从悲痛情绪中缓过劲来,她心疼地拍着女儿的后辈,一遍又一遍地承诺不会再把她丢下。

然而在母女二人好不容易团聚的时刻,一个坏消息也尾随而来……

独伊遭逢磨难,却心向光明

原来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杨之华遭遇了“身份”问题,随后她被撤职在家,也被没收了医疗证。

瞿独伊与母亲在苏联

或许时因为郁结于心,杨之华的身体出现了问题,但苦于没有足够的钱医治,她的身体留下了旧疾。

生活困苦的状态足足持续了2年之久才得以改变,杨之华恢复职位后继续带着女儿从事革命活动。

1941年6月,国内战事告急,中央决定调取留苏人员回国参战,恰巧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不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杨之华便带着瞿独伊一起回国。

可谁都没想到,在途经新疆的时候,她们竟然被新疆军阀盛世才关进了监狱,监狱里不乏中央应盛世才之邀,派过来建设新疆的工作人员,细数下来,竟然有150多名我党人员。

新疆难友全体

而且党员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同志都已经壮烈牺牲。

为了鼓励女儿不要害怕,杨之华说:“革命时期哪里会没有牺牲,到最后,敌人终将会被真理审判,受到无尽的谴责。”

敌人非常狡猾,不仅审讯,还进行策反,年纪较小的瞿独伊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只要你答应我们,不仅立马放你出狱,还会给你找一份工作,你这么年轻……”

对此,年仅20岁的瞿独伊愤怒地呵斥道:“我们无罪!我绝不会称你们的意。”

83年春节陈云接见部分在京烈士后代(前排右二:瞿独伊)

因为杨之华母女的坚韧不屈,她们被盛世才关在监狱里许多年,也一直坚信党组织会设法营救被捕人员。

正如被捕人员坚信的那样,党组织从未放弃任何一个同志,但重庆谈判时,在毛主席、周总的强硬态度下,蒋介石终于同意放出囚禁在新疆的我党人员。

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瞿独伊和母亲终于党组织的大家庭。

后来,瞿独伊回忆道,在狱中的生活非常艰难,大家都宁死不屈,一起静坐绝食,要求改善狱中生活条件;

左一为青年瞿独伊

母亲的身体不好,本身就患有肺病,在狱中那几年,病情更加严重了,还要提防时不时地审讯,那是地狱一般的生活……

回忆大爸爸,重新出发

回到延安后,毛主席邀请杨之华母女到家中做客,一来欢迎她们终于回家,二来,便是为了瞿秋白一事。

原来当年瞿秋白的牺牲另有隐情,党中央也一直在为他的牺牲做调查,除了有关人员受到相应的处分外,党组织也向瞿独伊还原了瞿秋白的牺牲经过。

左二为瞿独伊,右一为李何

在红军长征之时,瞿秋白带领一支小分队在福建长汀县进行紧急战略转移,可是瞿秋白的身体状况,不足以支撑他翻山越岭,结果被当地的反动保安团发现。

瞿秋白被押解到长汀,特务头子曾去监狱劝降,结果遭到他严厉痛骂。

恼羞成怒的敌人把瞿秋白压倒刑场,随后他抱着革命未能成功的遗憾在罗汉岭英勇就义。

瞿秋白的牺牲,带给了瞿独伊不小的打击,但同时,也教会了她永远坚信真理,永远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瞿秋白

回到延安的同一年,瞿独伊和丈夫李何被党组织分配到新华社工作,他们的工作是翻译俄语文学,编写俄语新闻。

4年后,受到组织派遣,瞿独伊夫妇一同前往莫斯科,去苏联创建的新华社莫斯科分社。

从小饱受磨难的经历,培养了瞿独伊独立求学的性格,这种性格,慢慢在工作中体现了出来。

莫斯科分社只有他们夫妻俩,人员和资金储备都非常紧张,但恰恰如此,也激发出了瞿独伊的独立、求胜的心理。

瞿独伊与丈夫李何

他们没有向组织抱怨,主动扛起记者、通讯员、摘抄员、打字员、翻译、会计等一系列的工作。

除此之外,就连平时的采买、做饭也要亲自来,人们还戏称他们为“八大员”。

尽管所有工作都亲力亲为,可看着日益减少的工作资金,他们还要再节俭些。

有一次他们需要到外交部去取材料,路上下起了大雨,出来得急,他们没有打伞,鞋子、衣服、头发全都湿了。

到了外交部,工作人员看他们淋成了落汤鸡,好奇他们为什么不让通讯员过来领,瞿独伊说:“我们就是通讯员,国家刚开始进行经济建设,能省则省。”

工作中的瞿独伊(前排第四)

国家缺少俄语的翻译人才,每当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时,瞿独伊就会充当翻译员的角色。

1957年元旦的时候,周总理来到莫斯科进行访问,瞿独伊全程陪同翻译,访问结束,瞿独伊受到周总理的高度赞扬。

也正是在这年,瞿独伊和丈夫李何接到通知,奉调回国。

他们在的7年时间里,莫斯科分社已经焕然一新,通信器材有了很大的改变,工作队伍也组建了起来,一切都进入了正轨。

回国后的瞿独伊,在中国农科院工作。

左一:瞿独伊

不过她还是最喜欢和新闻打交道,在1978年的时候终于回到了新华社,在国际部俄文组里负责编辑、翻译的工作,直到退休。

“百岁老人”瞿独伊完成了她的使命,见证了祖国的辉煌与灿烂,她一生为国,从未有懈怠的时候。

作为烈士瞿秋白的女儿,她无愧于自己的父母,无愧于国家,“七一勋章”是对她奉献的肯定,她值得最高的荣誉。

即使瞿独伊老人在接受荣誉后不久逝世了,但《国际歌》的战歌依旧响亮,所有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也在奋起反抗不公……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9f0dd2d26706a9c8d6429a332fea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