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仪式感的孝道,为何让厌倦?郑州某校又让学生一起给父母洗脚

2023-05-06   瑜说还休

原标题:集体仪式感的孝道,为何让厌倦?郑州某校又让学生一起给父母洗脚

2023年5月5日,网曝一段郑州商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集体在操场上给父母洗脚的视频。

在画面中,家长们排排坐在凳子上,背景不仅有悠扬的音乐,还有朗诵之声。学校回应称:让学生给父母洗脚,这是感恩活动。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时间不一样,主要是让学生感恩父母挣钱不容易,要孝敬父母。

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宣扬、教育孩子们从小树立孝敬之心,这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中的重要部分。

那么,类似郑州这所中专学校这样举行集体仪式感极强的“为父母洗脚”之孝道教育活动,本无可指责,应该表扬才对,可是,再看新闻下的评论中,却有大多网友对此表达了反对与厌倦的态度,这又是为何呢?

其一,过于形式主义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或太多太浓了,在过于务虚而不务实之下,反而起不到应有的良好效果,会使得公众有一种漂浮感、虚假感。

毕竟,只是集体举行一次为父母洗脚的仪式,可回到家里,学生们又变成了“横草不拿、竖草不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天之骄子”,则这样的集体洗脚的仪式感之孝道教育,真的会起作用和有效果吗?

集体公开为父母洗脚的形式,当然可以有,但不必太多、太过了,偶一为之,倒也无妨,但如果不能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将孝道扎根于心,形成自然而然发自于心的感恩之情,则形式主义过于浓烈的“集体为父母洗脚”之做法,最终不仅起不到良好效果,反而要慢慢让人感觉厌倦了。

其二,集体、公开形式的孝道仪式感,其人为、刻意性的宣传味道极浓,其竭力想达到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效果,其实并不如“个体无意识”的效果要好。

只有当个体都能做到人人孝道于心,人人能将感恩思想行之于人生的点点滴滴,才能让道德真正无处不在,让美好的思想得以润物于无声。

但相反,过于强调用集体仪式感的方式宣扬一种思想、文化,反而会给人一种过于人为性的强制性、空洞性和形式主义感极强的感受,其或能在集体仪式表达的现场,让人感动流泪,但却因其并未能真正完全融入个体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

相反,在日常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无论是衣食住行等人生中的每个细微处,人们都能得到自然而然、言传身教的孝道宣扬与教育,其达到的效果,其实要比这种刻意、人为制造出的“集体为父母洗脚”的形式主义效果好得多。

其三,“集体公开为父母洗脚”,这是我们的文化思想中的一大特点——那就是喜欢“宏大叙事”的表达方式。

这种“宏大叙事”方式当然可以有,但也不必过多、过滥,国家层面上可以有一些,但到了基层的具体单位,这样的“宏大叙事”应该少而又少。底层社会是与更具体的个体相接触,要多些具体而微的教育、宣传形式,少些大而无当的形式主义表达。

事实上,过于使用“宏大叙事”的心理倾向,多多少少包含着一种对权力的炫耀与追求——比如,学校搞什么军训“阅兵式”,校长坐在车上,一呼百应地挥手指向学生等,而学校每年搞这种“集体为父母洗脚”的仪式,表面上看是教育孩子们孝敬父母,但在骨子里,仍包含学校表达其作为一种机构的动员能力,通过这种“宏大叙事”能力的表现,来彰显学校权力下的鼓动作用。

对比中外教育可以发现,西方文化中其实也有这种“集体仪式感”的表达,但他们更多是通过传统宗教的场所与形式表现出来,而世俗机构却很少通过自身地位、权力来推动——而宗教的这种集体仪式感之教育形式,显然要比权力、特别是公权力来推动的效果更明显,这其实也跟西方文化中更注重个人权利,反向限制公权力的滥用之思维有关。

我们一直都在强调教育的效果,例如我们对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思想与传统文化等的宣传,也同样应注重教育形式的效果性。

为何像美国人的文化宣传,却极少通过“宏大叙事”的方式进行,其实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像美国人的爱国思想宣传,并不在于天天喊口号,天天搞阅兵等形式,而更多是像其在美国大片中那样,做到了宣传的“自然而然、润物细无声”。

在这方面,我们无论是宣传传统思想的孝道,还是对先进中国文化的各种宣传教育,其实都要剥去更多的形式主义成分,让更多融入现实、融汇人心的方式走入我们的教育中,才能达到“不仅洗脚,更能洗心”良好效果与目的!【原创评论:瑜说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