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周瑞/星球数据派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快速普及,全民教育水平整体得到明显提升,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多。然而,近年来随着高学历人才结构性的供过于求,全社会的第一学历焦虑却日益严重。这种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和对学历的过分追求。
在就业市场上,许多公司对招聘者的第一学历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使得一些双非本科985硕博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了学历歧视,这种情况在一些热门行业中尤为突出,如金融、互联网等。
不仅如此,10月25日刚刚官宣的香港高才通计划扩容,也只认可包括武大在内的12所985名校的本科学历,更是凸显了985本科学历的重要性和含金量,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第一学历焦虑和复读风气。
01 2024届秋招:本科双非985硕博求职遭遇全军覆没
对于那些双非本科985硕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这些毕业生在学术上可能非常优秀,但在招聘过程中,他们常常因为第一学历的问题而失去机会。一些公司在招聘时甚至会直接拒绝这些毕业生的简历,即使他们的硕士学历和实习经历都非常优秀。
近期,一位2024届复旦大学研究生晒出自己求职100家公司的过程,但是最终结果几乎全军覆没,网友们对他的经历进行了热议。这位求职者本科毕业于一所211,硕士则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这个背景按理说已经算非常不错了,但血淋淋的现实摆在面前,本科不是名校硕博也挽救不了。
而小某书上另一位本科毕业于南信大(双非双一流)、硕士毕业于赫赫有名的行业强校西电的求职者,则自述自己在面试一家网评很差的研究所时都被卡了第一学历。该求职者有过两段实习经历,在大疆实习了半年,结果被这家单位挂了简历,仅仅因为本科是双非。
该求职者的吐槽瞬间冲上热搜,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双非网友们纷纷现身说法,控诉求职过程中遭遇的第一学历歧视问题。
网友感叹经过2024这个招聘季,感觉985本科的含金量急剧上升,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与毕业生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这一趋势愈发明显。
02 香港高才通计划:只认12名校本科毕业生,硕博无用
而25日刚刚官宣的香港高才通计划扩容,明确表示只认可包括武大在内的12所985名校的本科学历,本科不是这12所毕业,硕博即使是清华、北大都没用。个人认为,港府的政策导向实际上更加凸显了985本科学历的重要性和含金量,未来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第一学历焦虑和复读风气。
我们一起看一下香港“高才通”的申请条件,其实非常简单而直白:
A类:年薪达到250万港币或等值外币(递交申请前12个月),不论学历,申请不受限额; 【有钱人通道,人数无限额】
B类:全球百强名校学士学位+过去5年内累计至少3年工作经验,申请不受限额; 【有经验的名校毕业生通道,人数无限额】
C类:全球百强名校学士学位(申请人百强名校毕业,低于3年工作经验)。 【没有经验的名校毕业生通道,限额1万人】
注意,这里 只接受本科百强名校学位,硕博是不可以的。如果申请人本、硕、博皆为世界百强名校,自然符合条件。如果申请人 本科非世界百强名校,即使硕博是名校也无法申请。
在这样的政策下,双非毕业生会意识到读研并不解决问题,本科不是985甚至不是清北华五的话,研究生就算读了清北、哈佛耶鲁,最终在求职、落户时也会被卡第一学历。既然如此,那高考一旦没考上985,还不如原地重开,直接复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这种情况不仅对双非毕业生造成了困扰,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在现实中,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往往不是由一次学历决定的。然而,过度的学历追求和第一学历歧视却让很多人失去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今日话题:
各位读者,你是怎么看待中国社会越来越严重的第一学历焦虑的呢?你认为用人单位卡第一学历是否合理呢?你认为应当如何解决第一学历被卡问题呢?评论区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