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温风至,
因循小暑来。
每年7月7日或8日进入小暑节气。暑者,《说文》曰:“热也。”《释名》曰:“热如煮物也。”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而来
就气候平均而言,7月是全国大多数地区气温最高的一个月,小暑、三伏、大暑这些“热”词在7月扑面而来。
小暑时节,往往热浪纵横,难得一丝清爽之风。在“雨热同季”的季风气候中,无论降水,还是气温,都开始呈现出极端性,两种极致的叠加。
暑期,有些地方逐步进入雨季,而有些地方陆续遭遇伏旱。所以有些地方是“小暑一场,大水汪汪”,有些地方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
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言,小暑时节的气候往往是“一出一入”:出梅,然后入伏。梅雨逐渐结束,如苏轼所言:“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船棹风(三时,即夏至之后的十五天)”。
谚语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时,最经典的“烹饪”方式是蒸。陆游说:“坐觉蒸炊釜苕中。”韩愈说:“如坐深伺遭蒸炊。”甑(zèng),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可见小暑节气,意味着“蒸炊”时节的到来,人们如同被扣在暖气团的大笼屉中。其实不仅是蒸煮,还有烧、烤、煎、熬等,天气以各种方式“烹饪”着鲜嫩多汁的我们。
在南方一些地区,往往清晨气温的“开盘价”就高于30℃,一天24小时的气温都在30℃上方震荡,真是夜以继日的桑拿天。正如杨万里所言:“夜热依然午热同。”毫无凉爽时段。暑热来临,我们面对的是:热浪滚滚;心里想的是:热浪,滚!
小暑、大暑哪个更热?
通常小暑时,冬至硕果仅存于青藏高原,大约80万平方公里。春的面积约为355万平方公里,其中大多属于常年无夏、春秋相连的区域。夏的地盘已扩充至约525万平方公里,但之后只能得寸,很难进尺,进一步西征和北伐的余地已十分有限。
小暑,之所以被称为小暑,是因为古人认为“暑气至此尚未极也”,暑热尚未达到巅峰期。
经常有人问:“小暑、大暑哪个更热?”其实大暑和小暑,它们之间经常“没大没小”。有些年份是“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有些年份是“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有些年份是“小暑连大暑,有米懒得煮”。例如,全国29%的地区极端最高气温纪录诞生于小暑期间(大暑为26%),而大暑更容易上演高温“连续剧”。所以小暑在爆发力方面略胜一筹,大暑在持久战方面更见功力。
在起初的节气中,关于寒与暑,曾有过六个节气:小暑,中暑,大暑,始寒,中寒,大寒。后来没有了中(zhōng)暑,但其实,中(zhòng)暑最可怕!
小暑之热不亚于大暑,小寒之冷不逊于大寒,所以不能因其“小”而轻视。生活中,断不能随便轻慢名为“小X”的种种。
那么就气候平均数据而言,小暑、大暑哪个更热呢?以1981—2010年气候平均来
相连的区域。夏的地盘已扩充至约525万平方公里,但之后只能得寸,很难进尺,进一步西征和北伐的余地已十分有限。
小暑,之所以被称为小暑,是因为古人认为“暑气至此尚未极也”,暑热尚未达到巅峰期。
经常有人问:“小暑、大暑哪个更热?”其实大暑和小暑,它们之间经常“没大没小”。有些年份是“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有些年份是“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有些年份是“小暑连大暑,有米懒得煮”。例如,全国29%的地区极端最高气温纪录诞生于小暑期间(大暑为26%),而大暑更容易上演高温“连续剧”。所以小暑在爆发力方面略胜一筹,大暑在持久战方面更见功力。
如何消火,请看后面发文